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黄丹膏

黄丹膏

《圣惠》卷六十三:黄丹膏

药方名称黄丹膏

处方黄丹24两(微炒,细罗),麻油2斤半,猪脂8两(腊月者),松脂4两,紫花1两(去土),当归1两,防风1两(去芦头),黄芩1两,莨菪子2两,棘针49枚(头曲者),青绯帛各2尺(烧灰),人粪灰1两,青柏叶1两,蜥蝎7枚,乱发如鸡子大,蜡3两,葱(并根)20茎。

制法上锉,先下油脂于锅内煎令熔,次下药,以文火煎半日,次下松脂、蜡,候香熟,以绵滤去滓,都入药油于锅中,纳黄丹,不住手搅令匀,候色变紫色,收得油方尽,软硬得所,用瓷盒盛。

功能主治内消止痛。主痈疽发背,痈肿丹毒,一切疮疖。

用法用量摊在故帛上贴之。

摘录《圣惠》卷六十三

《疡科选粹》卷五:黄丹膏

药方名称黄丹膏

处方黄丹(淘洗7次净)1两5钱,黄连5钱,川芎5钱,海螵蛸3钱,轻粉、朝脑、水龙骨

制法上为极细末,以生桐油调为膏,夹纸做成,着肉面针刺数十孔。

功能主治臁疮。

用法用量方中轻粉、朝脑、水龙骨用量原缺。

摘录《疡科选粹》卷五

普济方》卷三○○:黄丹膏

药方名称黄丹膏

处方巴豆21粒(去壳),清油2两,黄丹1两半。

制法清油煎豆黑色,去豆,用黄丹入油慢火熬,搅匀作膏。

功能主治脚折(脚皲)。

用法用量煎冬橘叶汤洗净涂之。

摘录普济方》卷三○○

《圣惠》卷六十三:黄丹膏

药方名称黄丹膏

处方黄丹7两,蜡2两,白敛2两(锉),杏仁3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乳香2两(末),黄连1两(锉)生油1升。

制法前3味以生绵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滤出,下黄丹,以柳木蓖搅,候变黑,膏成,入蜡、乳香更熬,硬软得所,用瓷盒内盛。

功能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

用法用量故帛摊贴,每日换2次。

摘录《圣惠》卷六十三

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黄丹膏

药方名称黄丹膏

处方黄丹半两,舍上黑煤半两(细研)。

制法上药人蜜调,用瓷盏盛之,以文武火养,候成膏。

功能主治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涂疮上。

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普济方》卷二九九:黄丹膏

药方名称黄丹膏

处方黄丹4两,蜜1两。

制法上药熬成膏。

功能主治口疮。

用法用量涂口内。

摘录普济方》卷二九九

猜你喜欢

  • 麻黄豆蔻丸

    药方名称麻黄豆蔻丸处方木香青皮红花厚朴各0、6克苏木0.9克荜澄茄1.2克升麻半夏(汤洗)麦蘖面砂仁黄耆白术陈皮(去白)柴胡炙甘草吴茱萸当归身各1.5克益智仁2.4克神曲末6克(炒)麻黄(不去节)9克

  • 地肤酒

    药方名称地肤酒处方地肤子(即扫帚子)。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疔毒,吹乳。用法用量每服3钱,黄酒冲,热服。微汗即愈。摘录《仙拈集》卷四

  • 降气和络饮

    药方名称降气和络饮处方栝楼皮3钱,甜杏仁3钱,紫菀3钱,川贝3钱,枇杷叶(去毛筋净)1两,苏丹参3钱,牛淮牛膝3钱,参三七汁4匙,广郁金汁四匙,生藕汁两瓤(和匀同冲)。功能主治轻降辛润。主远行负重,劳

  • 加味寿胎丸

    药方名称加味寿胎丸处方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黄耆、白术、阿胶、莲房炭。功能主治补肾安胎。主肾虚胎漏。先天不足,肾气虚怯,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冲任不固,胎漏下血,腰脊酸痛腿软,头晕耳鸣,尺脉细弱。摘录

  • 芦巴丸

    药方名称芦巴丸处方芦巴1斤,川乌(泡,去皮)6两,巴戟6两,川楝18两,茴香20两,吴茱萸10两(汤浸7次,炒)。制法炒磨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肠气,蟠肠气,奔豚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

  • 李仁丸

    药方名称李仁丸处方葶苈(隔纸炒)5钱,杏仁(去皮尖)5钱,防己5钱,郁李仁(炒)5钱,真苏子5钱,陈皮5钱,赤茯苓5钱。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水气乘肺,动痰作喘,身体微肿。用法用量

  • 敌痰丸

    药方名称敌痰丸处方黑牵牛3两,皂角2两(去皮弦,火中微烧),白研(枯)1两,半夏曲(炒)1两,陈皮(去白)1两。制法上为细末,煮萝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宽胸膈,快气。主痰盛。用法用量本方方名,《

  • 茴香煎丸

    药方名称茴香煎丸处方川椒半两(去子及合口者),老生姜2两(细研),厚朴(去粗皮)1两,茴香1两,青盐(海盐亦得,以上5味入瓷罐,汤浸得所,慢火煮干)1两,大川乌1两,附子(2味去皮脐尖,锉骰子大,炒黄

  • 珠黄吹喉散

    药方名称珠黄吹喉散处方珍珠50g牛黄30g硼砂(煅)250g西瓜霜80g雄黄40g儿茶100g黄连100g黄柏150g冰片50g性状为淡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苦,有清凉感。炮制上九味,除牛黄、冰片、西瓜

  • 加味茱萸内消丸

    药方名称加味茱萸内消丸处方吴茱萸(半酒半醋浸1宿,焙干)1两,舶上茴香(盐炒)1两,山茱萸(去核)1两,马兰花(醋洗,焙)1两,川栋子(取肉)1两,官桂1两,玄胡索(略炒)1两,黑牵牛(炒,取头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