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补益丸

补益丸

医学纲目》卷十七:补益丸

药方名称补益丸

处方龟版(酒炙)30克锁阳(酒浸)30克 生地(酒浸)45克 归身(酒浸)30克陈皮30克 杜牛膝(酒浸)30克白术60克干姜23克黄柏(炒)15克 虎胫骨(酒炙)15克五味子6克茯苓15克白芍药(酒浸)30克甘草(炙)3克菟丝子(酒蒸熟,研如糊,晒干)

制法诸药为末,紫河车为丸。如无紫河车猪脑骨髓亦得。

功能主治主肝肾不足,下肢痿弱不用。

用法用量每服10克,温开水送下。

摘录医学纲目》卷十七

普济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补益丸

药方名称补益丸

处方茴香1两(盐炒),木香1两,川楝子春秋2两,夏1两,冬3两(取肉,酒浸),枳壳(去瓤,麸炒)1两,知母春秋2两,夏1两,冬3两(酒浸),白茯苓1两,甘草(炙)1两,地龙(炒)1两,鹿茸(酒浸)1两,川山甲1两(酥炙),狗茎5枚(酥炙)。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补益肾水,明目,壮阳气。主腰膝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细嚼,温酒送下,干物压之,午食前再进1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

医学纲目》卷十七引丹溪方:补益丸

药方名称补益丸

处方龟版(酒炙)1两,琐阳(酒浸)1两,生地(酒浸)1两半,归身(酒浸)1两,陈皮1两,杜牛膝(酒浸)1两,白术2两,干姜7钱半,黄柏(炒)半两,虎胫骨(酒炙)半两,五味子2钱,茯苓半两,白芍药(酒浸)1两,甘草(炙)1钱,菟丝子(酒蒸熟,研如糊,入余药末,晒干)1两。

制法上为末,紫河车为丸;如无紫河车猪脑骨髓亦得。

功能主治痿证;肝肾下虚。

用法用量方中菟丝子用量原缺,据《准绳·类方》补。

摘录医学纲目》卷十七引丹溪方

猜你喜欢

  • 清热泻脾散

    药方名称清热泻脾散处方山栀(炒)石膏(煅)黄连(姜炒)生地黄芩赤苓功能主治清脾泄热。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 救痘煎

    药方名称救痘煎处方人参3钱,陈皮1钱,荆芥(炒黑)1钱,玄参2钱,当归2钱。功能主治痘色黑者。用法用量以水2钟,煎8分,灌下。摘录《仙拈集》卷三

  • 雄黄丸

    药方名称雄黄丸处方雄黄15克(细研)真珠末15克麝香3克(细研)牛黄3克(细研)巴豆20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去油)制法上药都研令匀,入枣瓤及炼蜜和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治小儿中恶心痛。用法用量每次

  • 防风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防风汤药方名称防风汤处方秦艽(去苗土)、独活(去芦)、麻黄(去节)、半夏(汤洗七次.切片)、防风(去芦),各二两。升麻、防己、白术、石膏(煅)、芍药(白)、黄芩、甘

  • 滚金丸

    《百一》卷五:滚金丸药方名称滚金丸处方干姜(不炮)1两,真橘皮(不去白,洗)1两,天南星(生用)1两,半夏(不汤洗)1两。制法先用生姜1两(不去皮)捣烂,制半夏、南星末作曲,却用余药共一处为末,以生姜

  • 海犀膏散

    药方名称海犀膏散处方海犀膏1大片。功能主治肺破出血,忽嗽血不止者。用法用量海犀膏,即水胶。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六引《斗门方》,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 伯州散

    药方名称伯州散别名黑龙散处方蟹(取生淡水中,甲大3-4寸者)15钱,反鼻(酒浸一宿,各烧存性)15钱,鹿角(男子乳浸,日晒干3遍,烧存性)15钱,沉香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一切顽疮结毒漏疮。用法

  • 还阳丹

    药方名称还阳丹处方川楝子1两,巴戟1两,葫芦巴1两,破故纸1两,肉苁蓉2两(酒浸,焙干)1两,苍术1斤(泔浸3宿,去黑皮,细切,饭内煎7遍,取出用)1两,巴豆1两(去皮,同苍术炒紫色,去巴不用)。制法

  • 家秘坎离丸

    药方名称家秘坎离丸处方补阴丸加鹿角胶3两,补阳丸加玄武胶3两。功能主治阴阳两虚。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 溃疡汤

    药方名称溃疡汤处方乌贼骨12g,刀豆子9g,高良姜6g,砂仁6g,白蔻仁6g,香附9g,乌药9g,神曲9g,丹参15g,茯苓12g,白芍15g,甘草9g。功能主治温中制酸,理气止痛。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