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白通汤

白通汤

伤寒论》:白通汤

药方名称白通汤

处方附子15g干姜6g葱白四根

来源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须详加领悟。

功能主治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l),人尿五合(25ml),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摘录伤寒论

伤寒论》:白通汤

药方名称白通汤

处方葱白4茎干姜3克附子10克(生)

功能主治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治少阴病,下利,四肢厥逆,面赤脉微之戴阳证。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摘录伤寒论

《易简》:白通汤

药方名称白通汤

处方干姜2两,附子(生用)2两。

功能主治伤寒发热,大便自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2盏,煎6分,去滓温服。

摘录《易简》

《外台》卷二引《肘后方》:白通汤

药方名称白通汤

处方附子1枚(生,削去黑皮,破8片),干姜半两(炮),甘草半两(炙),葱白14茎(一方有犀角半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伤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虚而烦。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温分再服。

注意海藻菘菜猪肉

摘录《外台》卷二引《肘后方》

解围元薮》卷四:白通汤

药方名称白通汤

处方白术木通木瓜前胡柴胡羌活独活、花粉、金银花风藤牛膝甘草陈皮、角针、蒺藜薄荷、米仁、苍耳子、皂角子各等分。

功能主治风癞。

用法用量每贴加土茯苓1两,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猜你喜欢

  • 止衄散

    药方名称止衄散处方黄耆18克当归赤茯苓白芍药 干地黄阿胶各9克制法上药研末为散。功能主治治久衄发热。用法用量每次9克,半饥时用麦门冬煎汤调服,一日三次。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 蜡苓丸

    药方名称蜡苓丸处方黄蜡4两,雪白茯苓4两。制法上茯芩为末,熔蜡和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补虚,治浊,止渴。主消渴。妇人血海冷,白带,白淫,白浊。用法用量每服1丸,不饥饱细嚼下。摘录《直指》卷十七

  • 文墨丹

    药方名称文墨丹处方五倍子1个乌梅肉1个白矾2克 南星1个雄黄1块 大梅片0.9克麝香0.15克制法前五味,皆以面裹煨,研细。再入梅片、麝香和匀。功能主治治走马牙疳。用法用量吹患处。摘录《青囊秘传》

  • 消炎利胆茶

    药方名称消炎利胆茶处方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各30克 白糖适量制法将玉米须、蒲公英、茵陈加水1000克,煎后去渣,加白糖适量。功能主治利尿利胆,清热消炎,健胃利胆。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用法用量温服。每日3

  • 大应丸

    药方名称大应丸处方巴豆15粒(去皮,浆水1盏,煮干为度),大黄(蒸熟)1分,五灵脂(炒)半两,青橘皮(炒)半两。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脾胃虚寒,宿食不消,壮热憎寒,头目重痛。用法用

  • 缓中葱白汤

    药方名称缓中葱白汤处方葱白2两,当归2两,人参2两,半夏(洗去滑)2两,细辛2两,天门冬(去心)6两,芍药6两,干姜6两,甘草(炙)6两,生地黄(取汁)1升,吴茱萸1升。功能主治产后腹痛少气。用法用量

  • 葱白益母汤

    药方名称葱白益母汤处方益母草5钱,葱头3钱。功能主治难产。用法用量上用纹银1锭,重4两,水2碗,煎1碗。服之即生。摘录《胎产心法》卷中

  • 清热解毒消肿汤

    药方名称清热解毒消肿汤处方连翘15克,公英15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9克,黄芩9克,瓜蒌3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功能主治清肺经热,解毒消肿。主肺热不宣,火毒凝结。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

  • 大麦面

    药方名称大麦面处方大麦生面(如无,麦糵或白面炒微香亦得)。功能主治乳食过饱,烦闷腹胀,但欲睡。用法用量每次1钱,水调服。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三

  • 龙衣散

    药方名称龙衣散处方蛇蜕(全者)1条,马勃1两,皂角子24粒。制法上入小瓷罐内,盐泥封固,烧赤,勿令烟出,候令存性为末。功能主治疹后因潮不尽,热毒上攻于目,翳膜侵睛,或成珠子,或如蟹眼,在黑睛上者。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