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柴胡石膏散

柴胡石膏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石膏散

药方名称柴胡石膏散

处方赤芍药、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五十两。升麻二十五两,黄芩、桑白皮,各三十七两半。荆芥穗(去土)三十七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如满,寒热往来,痰实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豉十馀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

小儿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减,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柴胡石膏散

药方名称柴胡石膏散

别名柴胡升麻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赤芍柴胡(去苗)前胡(去苗)石膏(煅)干葛各1.5千克升麻750克黄芩白皮各1.26千克荆芥穗(去土)1.11千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解表清里。主时行瘟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盛咳嗽,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淡豉10粒,煎至100毫升,去滓,稍热服。小儿分作三服,量大小加减,不拘时候。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局方》卷二:柴胡石膏散

药方名称柴胡石膏散

别名柴胡升麻汤、柴胡石膏

处方赤芍药50两,柴胡(去苗)50两,前胡(去苗)50两,石膏(煅)50两,干葛50两,升麻25两,黄芩37两,桑白皮37两,荆芥穗(去土)37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外感风热、少阳、阳明合病,壮热恶风,头痛身疼,鼻塞咽干,口渴心烦,咳嗽自汗,脉浮缓。时行瘟疫,心胸如满,寒热往来,痰实咳嗽,涕唾稠粘。伤风,及阳气郁遏,元气下陷。春夏感冒,声重声哑,甚至痰壅气喘,咳嗽咽干,自汗。

用法用量柴胡升麻汤(原书同卷宝庆新增方)、柴胡石膏汤(《奇效良方》卷十)。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柴胡平少阳之热,升、葛散阳明之邪,前胡消痰下气而解风寒,桑皮泻肺利湿而止痰嗽,荆芥疏风热而清头目,赤芍调营血而散肝邪,黄芩清火于上中二焦,石膏泻热于肺胃之部;加姜、豉者,取其辛散而升发也。

摘录《局方》卷二

猜你喜欢

  • 分利化滞汤

    药方名称分利化滞汤处方柴胡、薄荷、厚朴、陈皮、甘草、猪苓、枳壳、归尾、红花、黄芩、木香、山楂肉。功能主治痢疾初起,体壮滞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 既济固真丹

    药方名称既济固真丹处方北五味子1两,白茯苓1两,附子1两,沉香1两,龙骨1两,苁蓉(酒浸1宿,如无以鹿茸酥炙代之)1两,益智仁半两,柏子仁(去壳,炒)半两,补骨脂(炒)半两,酸枣仁(去壳,炒)半两,金

  • 控心散

    药方名称控心散处方全蝎24个(炒),麻黄1分(去节),雄黄1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痘疹当出而不出者。用法用量每服1钱,胡荽煎酒调下。各家论述蝎,治瘾疹,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涩抽掣,此能透筋脉

  • 黄病丸

    药方名称黄病丸处方白术1两,山药1两,茵陈1两5钱,苦参1两,陈皮1两,茯苓1两5钱,苡仁2两,六曲2两,煅皂矾1两,煅针砂1两。制法晒干为末,用黑枣80两煮烂,去皮核,捣和药末为丸。功能主治黄病。面

  • 柴胡三白汤

    药方名称柴胡三白汤处方柴胡3钱,人参1钱5分,半夏1钱,白芍药1钱,白术1钱,白茯苓1钱,甘草5分,黄连8分,生姜5片。制法上锉1剂。功能主治身热,泄泻,烦渴。用法用量加大枣2枚,水煎,食前服。摘录《

  • 加味达原饮

    药方名称加味达原饮处方槟榔2钱,川朴2钱(捣),草果1钱(炒,研),知母1钱,黄芩1钱(生),白芍1钱(生),甘草1钱,柴胡2钱,羌活2钱,葛根2钱。功能主治瘟疫盛行之年,偶感风寒,触动瘟疫者,以及并

  • 黑豆大蒜煮红糖

    药方名称黑豆大蒜煮红糖处方黑豆100克大蒜红糖各30克制法将炒锅放旺火上,加水1000克煮沸后,倒入黑豆(洗净)、大蒜(切片)、红糖,用文火烧至黑豆熟即可。功能主治健脾益胃。适用于肾虚型妊娠水肿。用法

  • 四苓合芩芍汤

    药方名称四苓合芩芍汤处方苍术6克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芍6克黄芩6克 广皮4.5克厚朴6克木香3克功能主治清热祛湿,行气止痛。治湿热痢疾,下利不爽,腹中拘急,小便短者。现用于急性胃肠炎、痢疾及泌尿

  • 宣郁通经汤

    药方名称宣郁通经汤处方白芍15克(酒炒)当归15克(酒洗)丹皮15克 山栀9克(炒)白芥子6克(炒研)柴胡3克香附3克(酒炒)川郁金3克(醋炒)黄芩3克(酒炒)生甘草3克功能主治疏肝泻火,理气调经。治

  • 二美散

    药方名称二美散别名二妙散、二妙丹处方吴茱萸(焙)、硫黄各等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癞疥脓窠间杂者。用法用量二妙散(《仙拈集》卷四)、二妙丹(《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