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控涎丹

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控涎丹

药方名称控涎丹

别名子龙丸(《外科垒生集》卷四)。

处方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功能主治攻逐痰饮。治痰涎内伏,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内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走易不定,或头痛不可举,昏倦多睡,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多有锯声,及手脚沉重,腿冷痹麻,气脉不通等。

用法用量食后及临卧时用姜汤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气实,酌加用量。

备注本方是从《圣济总录》卷十“趁痛丸”演化而来。参见该条。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活人方》卷六:控涎丹

药方名称控涎丹

处方黑丑3两(生熟各半),枳实1两5钱,橘红1两5钱,白芥子1两,朴消3钱,生矾2钱5分,熟矾2钱5分,牙皂1钱5分。

制法白萝卜汁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涤除痰癖伏饮。主男妇素有停痰积饮,隐伏于两胁之下,腰肾肠胃之间,远年则随气走注,为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气犹旺者。

用法用量空心姜汤吞服1钱。

摘录《活人方》卷六

丹溪心法》卷四:控涎丹

药方名称控涎丹

处方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身及两胁走痛,痰挟死血者。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渐加至10丸,临卧姜汤送下。

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玉案》卷三:控涎丹

药方名称控涎丹

处方大戟2两,白芥子2两,瓜蒌曲2两,薄桂3钱,全蝎8个,雄黄2钱,朱砂2钱。

制法上为末,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痰饮症,或漉漉有声,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临卧姜汤送下。

摘录《玉案》卷三

猜你喜欢

  • 小蓟饮子

    《重订严氏济生方》:小蓟饮子药方名称小蓟饮子处方生地黄(洗)120克小蓟根滑石通草蒲黄(炒)淡竹叶藕节当归(去芦,酒漫)山桅子仁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治下焦结热血

  • 枳壳汤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枳壳汤药方名称枳壳汤处方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锉)各3克大腹皮19.克(锉)百合牵牛子(炒)赤茯苓(去黑皮)各30克赤芍药桑根白皮(锉)各9克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双仁,

  • 大黄拓洗方

    药方名称大黄拓洗方处方大黄4分,芒消4分,莽草2分(1作甘草3两),黄连6分,黄芩8分,蒺藜子5合。功能主治头面风瘙肿痒。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下消,以帛染拓之,每日1次。注意洗时勿近目。

  • 乌蛇丸

    《太平圣惠方》卷十九:乌蛇丸药方名称乌蛇丸处方乌蛇90克(酒浸,炙微黄,去皮,骨)天南星30克(炮裂)干蝎30克(微炒)白附子30克(炮裂)羌活30克 白僵蚕30克(微炒)麻黄60克(去根、节)防风3

  • 八宝饮

    《魏氏家藏方》卷二:八宝饮药方名称八宝饮处方罂粟壳(去瓤蒂顶,蜜炒)、橘红、款冬花、百合、桑白皮、桔梗(炒)、人参(去芦)、阿胶(锉,蚌粉炒成珠)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咳嗽。用法用量每服3大钱,

  • 虎头骨汤

    药方名称虎头骨汤处方虎头骨5两,苦参4两,白芷3两。制法上切。功能主治辟除恶气,兼令儿不惊,不患诸疮疥。主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为汤,纳猪胆汁少许,适寒温浴儿。摘录《外台》卷三十五引《崔氏方》

  • 干姜丸

    《普济方》卷二一一引《肘后方》:干姜丸药方名称干姜丸处方曲末6两,干姜6两,当归末3钱,厚朴2两,人参2两,阿胶2两,甘草(炙)1两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冷痢。用法用量以水1大升,煮胶令消,煎取半合

  • 银花凉茶

    药方名称银花凉茶处方鲜金银花50~100克(干品30~50克)制法将鲜银花或干银花稍加浸洗后,放入搪瓷杯内,加水适量煎汤,煎沸后,再稍煎3~5分钟,然后去滓取汤约250克待凉或放入冰箱内冷藏。功能主治

  • 辰砂半夏圆

    药方名称辰砂半夏圆处方五灵脂(微炒.用酒研飞.去砂土)、朱砂(研飞),各一两;葶苈(水淘净.日干.别杵成膏)、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麸炒.别杵成膏)、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焙干),各半两。炮制上

  • 祛疳消食丸

    药方名称祛疳消食丸处方黄连(去须)60克(微炒)青橘皮(去白)木香各15克大麦蘖(微炒)川楝子肉(炒黄)神曲(炒黄)芜荑(研)各30克制法上药将前六味研为细末,次入芜荑仁,同研匀,蒸饼和猪胆汁为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