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黄瓜根

黄瓜根

《中药大辞典》:黄瓜根

药材名称黄瓜根

拼音Huánɡ Guā Gēn

出处《纲目》

来源葫芦科植物黄瓜。夏、秋采挖,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凉,味甘苦,无毒。"

功能主治治腹泻,痢疾。

①《日华子本草》:"捣敷,狐刺毒肿。"

②《四川中药志》:"能利水通淋,消胀。治小儿腹泻及日久转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噤口痢:黄瓜根,捣烂贴肚脐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小儿风热腹泻,湿热下痢:黄瓜根、六合草,水煎加白糖服。(《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瓜根

药材名称黄瓜根

拼音Huánɡ Guā Gēn

英文名Cucumber root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mis sativ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枝伸长,有纵沟及棱,被白以硬糙毛。卷须细,不分枝,具白色柔毛。单叶互生;叶柄稍粗糙;叶片三角状宽卵形,膜质,长、宽均12-18cm,两面甚粗糙,掌状3-5裂,裂片三角形并具锯齿,有时边缘具缘毛。花萼简狭钟状圆筒形,密被白色长柔毛,花萼裂征钻形,开展与花萼近等长;花垸共同白色,长约2cm,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急尖;雄蕊3,花丝近无;雌花单生,或稀簇生,花梗粗壮,被柔毛。子房纺锤形,柱头3。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长10-30(-50)cm,熟时黄绿以,表面粗糙,具有刺尖的瘤状凸起,极稀近于平滑。种子小,狭卵形,白色,无边缘。花、果期为夏、秋季。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热消洵,湿热泻痢;黄疸;疮疡肿毒;聤耳流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①治噤口痢: 黄瓜根,捣烂贴肚脐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②治小儿风热腹泻,湿热下痢: 黄瓜根、六合草,水煎加白糖服。 (《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1.《日华子本草》:捣敷,狐刺毒肿。

2.《四川中药志》:能利水通淋,消胀。治小儿腹泻及日久转痢。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竹鼠子油

    药材名称竹鼠子油拼音Zhú Shǔ Zǐ Yóu来源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脂肪油。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竹鼠肉"条。性味味淡甘,性平。功能主治解毒排脓,生肌止痛。治烫伤

  • 救必应

    《全国中草药汇编》:救必应药材名称救必应拼音Jiù Bì Yìnɡ别名白银树皮、九层皮、白兰香、熊胆木来源冬青科冬青属植物铁冬青Ilex rotunda Thunb.的树

  • 佛指甲

    《中药大辞典》:佛指甲药材名称佛指甲拼音Fó Zhī Jiɑ别名瓦松(《滇南本草》),瓦花、滇瓦花、石花、石根、九头狮子草、岩如意(《云南中草药》)。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景天科植物佛指甲的

  • 饱饭花枝叶

    《中药大辞典》:饱饭花枝叶药材名称饱饭花枝叶拼音Bǎo Fàn Huā Zhī Yè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小叶珍珠花的枝叶。全年可采。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治偏头痛

  • 松节油

    《中国药典》:松节油药材名称松节油英文名OLEUM TEREBINTHINAE来源本品为松科松属数种植物中渗出的油树脂,经蒸馏或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性状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清液体;臭特异;久贮或暴露空

  • 刺梨叶

    《中药大辞典》:刺梨叶药材名称刺梨叶拼音Cì Lí Yè出处《草木便方》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叶片。功能主治①《草木便方》:"疗疥,痈,金疮。"②《贵

  • 三叉苦

    药材名称三叉苦拼音Sān Chā Kǔ别名三桠苦、小黄散、鸡骨树、三丫苦、三枝枪、三叉虎来源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Merr.,以根及叶入药。全年可采,根洗

  • 酥油

    药材名称酥油拼音Sū Yóu别名奶油、牦牛油来源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 (L.)[Bos grunniens L.],以乳中炼出的脂肪入药。生境分部四川、西藏。

  • 雷丸

    《中国药典》:雷丸药材名称雷丸拼音Léi Wán英文名OMPHALIA别名竹苓、雷实、竹铃芝来源本品为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 的干

  • 黄毛耳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毛耳草药材名称黄毛耳草拼音Huánɡ Máo ěr Cǎo别名拖地莲、铺地蜈蚣、白头走马仔、细种节节花、蜈蚣草来源茜草科耳草属植物黄毛耳草Hedyotis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