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苦竹叶

苦竹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竹叶

药材名称苦竹叶

拼音Kǔ Zhú Yè

来源禾本科苦竹属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Keng)Keng f.,以嫩叶入药。全年可采,摘下嫩叶晒干。

性味甘、淡,寒。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解渴,利尿。用于发热烦躁口渴,口舌生疮,尿少色黄。

用法用量1~4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苦竹叶

药材名称苦竹叶

拼音Kǔ Zhú Yè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嫩叶。夏、秋采摘,晒干。

原形态苦竹,又名:伞柄竹。

秆直立,高可达4米,圆筒形,直径约15毫米,秆幼时有白粉,尤以箨环下为甚。箨环上常有褐色的箨鞘残留物;秆环不甚突起。箨鞘纸革质,细长三角形,枯黄色,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箨耳细小,有直立棕色繸毛数枚;箨舌截平头,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长4~11厘米,宽3~5毫米,幼时绿色,多脉。主秆每节分枝3~6枝,有叶小枝1~3枚生于1节,顶端着生2~4叶。叶鞘干草色,线状披针形;叶舌截平。叶片披针形,长8~20厘米,宽10~28毫米,下面有微毛,次脉4~8对,小横脉呈方格形,边缘有细锯齿;叶柄长2~7毫米。花枝基部为苞片所包围,其上着生总状花序;小穗含花8~12朵,绿色;颗3~5枚;外稃卵状披钳形,长8~11毫米,具纵脉及小横脉,先端尖锐,无毛或上部边缘有毛,内稃与外稃等长或较长,脊与顶端均有纤毛;鳞被3枚,卵形;雄蕊3,花药黄色;子房狭窄,无毛,顶端分裂为3花柱,柱头羽毛状。花期4~5月。笋期5~6月。

生境分部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分布浙江、江苏、江西等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我国南方各地均产,主产浙江、江苏、江西等地。

性状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0~15毫米。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毫米。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租糙有毛,主脉较租,两侧细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以叶嫩色绿,卷成筒状者为佳。

性味《日华子本草》:"味苦,冷,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明目,利窍,解毒,杀虫。治消渴,烦热不眠,目痛,口疮,失音,汤火伤。

①《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②《食疗本草》:"主口疮,目热,瘖哑。"

③《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④《纲目》:"杀虫。"

⑤《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汤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外用:烧存性研末涂敷。

复方①治卒失声,声噎不出:浓煮苦竹叶服之。(《补缺肘后方》)

②治小儿头疮、耳上生疮:竹叶烧末和猪脂涂上。又以鸡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录》)

③治卒得恶疮不识者:苦竹叶烧和鸡子黄敷。(《孙真人食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竹叶

药材名称苦竹叶

拼音Kǔ Zhú Yè

英文名Bitter Bamboo Leaf, Leaf of Bitter Bamboo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本草图经》:蓳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苦竹有白有紫,亦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近地亦时有,肉厚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食品所最贵者,亦不闻入药用。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 Keng f.(Arundinaria amara Ke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约6mm。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时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竿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4处稍平,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厚纸质和革质,绿色,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内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箨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箨舌截平,长1-2mm,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幼时绿色,多脉,无显着的中脉;叶鞘无毛,有横脉;叶舌质坚硬,截平,长0.5-2mm:叶片披针形,长8-20cm,宽5-28cm,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mm。花枝基部有苍片,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状曲折,小穗绿色,小穗有8-12,小花,长4-6cm,绿色或淡紫色,小穗轴间长4-5mm,在杯状顶端有纤毛;颖3-5,有锐尖头,边缘有纤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粗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多为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cm,宽10-15mm。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mm,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糙有毛,主脉较粗,两侧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疮;目痛;失音;烫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2.《食疗本草》:主口疮,目热,瘖哑。

3.《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4.《本草纲目》:杀虫。

5.《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汤火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硬九子连环草

    药材名称硬九子连环草拼音Yìnɡ Jiǔ Zǐ Lián Huán Cǎo别名九子连环草、肉连环、一串钮子、九节虫、棕儿羊来源兰科虾脊兰属植物虾脊兰Calanthe di

  • 大叶凤尾

    药材名称大叶凤尾拼音Dà Yè Fènɡ Wěi别名双凤尾、金鸡尾(《西藏常用中草药》),凤尾草、大叶井口边草、狼牙草(《陕西草药》),井口边草、井边草(《云南中草药选》

  • 亚香棒虫草

    药材名称亚香棒虫草拼音Yà Xiānɡ Bànɡ Chónɡ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麦角菌科真菌亚香棒虫草的菌核及子座。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dyceps hawkesii Gray采收和储藏:冬

  • 三叶莲

    药材名称三叶莲拼音Sān Yè Lián别名大木通来源药材基源:为木通科植物宽叶八月瓜Holboellia latifolia Wall.和小花八月瓜H.parviflora(Hemsl.)Gagne

  • 斩龙剑

    药材名称斩龙剑拼音Zhǎn Lónɡ Jiàn别名草本威灵仙(李承祜《药用植物学》),狼尾巴花、九节草、山鞭草、草玉梅(《辽宁经济植物志》)。出处《沈阳药学院学报》3:85,196

  • 无漏子

    《中药大辞典》:无漏子药材名称无漏子拼音Wú Lòu Zǐ别名海枣(《南方草木状》),波斯枣(《本草拾遗》),番枣(《岭表录异》),千年枣(《开宝本草》),金果、苦鲁麻枣、万年枣(

  • 金背枇杷

    药材名称金背枇杷拼音Jīn Bèi Pí Pá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陇蜀杜鹃的果实。秋后采摘,蜜炒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镇咳祛痰,清肺和胃,降气消暑。治肺

  • 滑石粉

    药材名称滑石粉英文名PULVIS TALCI别名画石粉来源本品系滑石经精选净化、粉碎、干燥制成。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微细、无砂性的粉末,手摸有滑腻感。无臭,无味。本品在水、稀盐酸或稀氢氧化钠溶液中

  • 豺皮

    《中药大辞典》:豺皮药材名称豺皮拼音Chái Pí出处《唐本草》来源为犬科动物豺的皮。原形态豺(《诗经》),又名:豺狗(《埤雅》),红狼。体形似犬,身长1米左右,尾长约30厘米,体

  • 升药底

    《全国中草药汇编》:升药底药材名称升药底拼音Shēnɡ Yào Dǐ别名红粉底来源为加工升药时锅底所留的残渣。生境分部河北、北京、江苏、上海、湖北、湖南。功能主治化腐生肌。主治皮肤溃烂,压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