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老君须

老君须

《中药大辞典》:老君须

药材名称老君须

拼音Lǎo Jūn Xū

别名婆婆针线包(《草木便方》),正骨草、婆婆衣、绒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薇、竹灵消(《四川中药志》),恶牛皮消、牛角风,九连台(《陕西中草药》)。

出处《草木便方》

来源萝藦科植物雪里蟠桃根茎(亦有用全株者)。夏、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40~70厘米,全体具白色乳汁。根茎短,须根多而细长,土黄色。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卵状椭圆形至广卵形,长6~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渐尖或钝圆,全缘,基部圆形或楔形。花序腋生,通常聚伞状;花小,淡黄色;花冠5深裂,无毛,副花冠的裂片几与花柱等高,广三角形;雄蕊5,花粉块2枚下垂;雌蕊1,子房上位,为2分离心皮所组成,花柱2,分离。蓇葖果披针形,无毛,长4~5厘米。种子广卵形,顶端生有一束白毛,边缘有翼,长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草丛中及林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产于四川。

性状干燥的根茎长约2~3厘米,表面有多数并排的茎秆残基;外表粗糙,棕褐色;断面黄白色,充实。须根细小,丛生于根茎四周,扭曲不直,长约3~5厘米;外表棕褐色有皱纹;质脆弱,断面黄白色。气味微弱。

性味辛,平。

①《草木便方》:"辛,温。"

②《陕西中草药》:"味甘微辛,性平。"

功能主治补肾,健脾,化毒。治虚痨久嗽,浮肿,白带,月经不调,瘰疬,疮疥。

①《草木便方》:"补益强阴,化毒。治伤劳久嗽,虚肿,疡劳,蛇、虫、疯狗伤。"

②《分类草药性》:"贴痒子,散毒,通疝气,止鼻血,治女人白带头晕,涂疥疮。"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疼,去毒,治瘰疬,下乳,止咳。"

④《陕西中草药》:"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调经活血。治月经不调,阴虚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老君须

药材名称老君须

拼音Lǎo Jūn Xū

英文名root of Sandhill Tylophora

别名婆婆针线包、正骨草、婆婆衣、绒针、白薇、竹灵消、恶牛皮消、牛角风、九连台、犀角细辛、川白薇、细根白薇

出处出自《草木便方》

来源药材基源:为萝藦科植物竹灵消的根或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nanchum inamoenum(Maxim.) Loes.,[Vincetoxicum inamoenum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根须状,形如白薇,基部分枝甚多;茎干后中空,被单列柔毛。叶对生,有短柄;叶片薄膜质,广卵形,长4-5cm,宽1.5-4cm,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在脉上近无毛或仅被微毛,有边毛;侧脉约5对。伞形聚伞花序,近顶部互生,着花8-10朵,花黄色,钝状;副花冠较厚,裂片三角形,短急尖;花药在先端具一个圆形的膜片;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柱状扁平。蓇葖双生,稀单生,狭披针形,向端部长渐尖,长达6cm直径约5mm。花期5-7月。果期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3500m的山地蔬林、灌木丛中或山顶、山坡、草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粗短,多分枝,略呈块状,长2-3cm,直径5-10mm,上方有多数密集的茎痕或残存茎基,下方簇生多数细而长的根。根细圆柱形,多弯曲,长10-15cm,直径0.7一1.5mm,表面黄棕色,稍有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白色,中央具细小的黄色木心。气微,味淡。茎圆柱形,长17-39cm,直径2-4mm,表面绿色或黄绿色,基部淡紫红色,有的被污褐色斑点,具细纵棱,有单列白色柔毛;质稍韧,易折断,断面中空。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广卵形、卵形或长卵形,长3-6cm,浅绿色至黄绿色,主脉于下面明显凸起。两面脉上均有白色柔毛。蓇葖果长角状,长3-6cm,直径4一8mm,黄绿色或黄褐色,具纵皱纹及纵棱,先端长渐尖,中部膨大,基部有宿萼。种子卵形或阔卵形,黄棕色,扁而薄,庆7-8mm,宽约smm,边缘具翅,顶有一撮白色绢质毛,长约1.6cm。气微清香,味微甜。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栓化,可见多细胞非腺毛及其残基,非腺毛由l-5(-IO)细胞组成,有的先端稍弯曲。下皮层细胞1-2列,切向排列,壁稍厚;皮层稍宽,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浅黄色,非本化。维管束双韧型。韧皮部较窄,内生韧皮部稍宽。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系单列径向排列,木射线宽多1列细胞。髓较大。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乳汁管。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可见非腺毛及其残基,有3-10细胞,有的先端弯曲,主脉上表皮的非腺毛较多,气孔常见于下表皮。栅栏组织l-3列细胞,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主脉向上下凸出,维管束l-2个,双韧型,可见乳汁管散在。主脉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组织。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淀粉粒众多,圆球形。卵圆形、盔帽形,直径3.5-10μm,脐点点状、裂缝状、飞鸟状、新月形及星状,有的层纹隐约可见;复粒2-6(-20)分粒组成。②皮层纤维多断碎,单个或成束,淡黄色,直径约24μm。③木纤维碎片浅绿色,长178-400μm,直径14-17μm,壁孔明显。④草酸钙簇晶易见,直径21-42μm。⑤叶表皮组织碎片,黄绿色,可见不定式、不等式气孔,副卫细胞4-5个。⑥非腺毛断碎,直径约17μm。⑦导管有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等,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1-72μm,长约38μm。⑧乳汁管少见。

化学成分根中分离得到直立白薇甙(cynatratoside)A,茶叶花宁(apocynin),2,4-二羟基苯乙酮(2,4-dihydroxyyCC-tophenon),对一羟基苯乙酮(p-hydroxyacetophenone),胡萝卜甙(alexandrnin)和β-谷甾自醇(β-sitOsterol)[1]

性味味苦;微辛;性平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胆;解毒。主阴虚发热;虚劳久嗽;咯血;胁肋胀痛;呕恶;泻痢;产后虚烦;瘰疬;无名肿毒;蛇虫;疯狗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钱。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草木便方》:补益强阴,化毒。治伤劳久嗽,虚肿,疡劳,蛇、虫、疯狗伤。2.《分类草药性》:贴痒子,散毒,通疝气,止鼻血,治女人白带头晕,涂疥疮。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疼,去毒,治瘰疬,下乳,止咳。

4.《陕西中草药》: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调经活血。治月经不调,阴虚白带。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鹰爪花果

    药材名称鹰爪花果拼音Yīnɡ Zhǎo Huā Guǒ别名鹰爪果来源药材基源:为番荔枝科植物鹰爪花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abotrys hexapetalus(L.f.)Bhandari[

  • 番木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番木瓜药材名称番木瓜拼音Fān Mù Guā别名木瓜[两广]来源番木瓜科番木瓜属植物番木瓜Carica papaya L.,以果实入药。全年可采,生食或熟食,或切片晒干。

  • 公鸡头叶

    药材名称公鸡头叶拼音Gōnɡ Jī Tóu Y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贯众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摘取叶,洗净,鲜用或晒干。原形态植株高30-70cm。根茎短而斜升,

  • 九龙藤叶

    《中药大辞典》:九龙藤叶药材名称九龙藤叶拼音Jiǔ Lónɡ Ténɡ Yè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来源为豆科植物龙须藤的叶。功能主治熏洗退膜翳。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 银柴胡

    《中国药典》:银柴胡药材名称银柴胡拼音Yín Chái Hú英文名RADIX STELLARIAE来源本品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 臭苜蓿根

    药材名称臭苜蓿根拼音Chòu Mù Xu Gē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草木犀的根。夏末秋初采挖,洗净,晒干。化学成分同属植物白香草木犀根含氯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邻-

  • 苍耳

    《中药大辞典》:苍耳药材名称苍耳拼音Cānɡ ěr别名卷耳(《诗经》),葹(《楚辞》),苓耳(《毛诗传》),地葵(《本经》),枱耳(《楚辞》王逸注),白胡荽(郑玄),常枱(《广雅》),爵耳、耳珰草(陆

  • 三对叶丹参

    药材名称三对叶丹参拼音Sān Duì Yè Dān Shēn别名小红参、小紫丹参、红根根药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三叶鼠尾草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via trijuga Diels采收和储

  • 黄花地丁

    药材名称黄花地丁拼音Huánɡ Huā Dì Dīnɡ别名野豌豆、马口铃、猴丝草(《广西药植名录》),小响铃、狗响铃(《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豆科植物响铃豆的

  • 草本三角枫

    《中药大辞典》:草本三角枫药材名称草本三角枫拼音Cáo Běn Sān Jiǎo Fēnɡ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滇变豆菜的全草。秋季采收。性味微苦,温。功能主治祛风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