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红茴香根

红茴香根

《中药大辞典》:红茴香根

药材名称红茴香根

拼音Hónɡ Huí Xiānɡ Gēn

别名老根(《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八角脚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根皮。全年可采,根挖起后除去泥土杂质,切片晒干。根皮,在根挖起后,斩成小段晒至半干,用小刀剖开皮部除去木质部即得。

原形态狭叶茴香,又名:山木蟹、木蟹、山桂花、大茴(《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木蟹柴、土大茴、香蟹、木蟹树、黄楠、铁苦散、闷痛香、大香树、山大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常绿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灰褐色。叶互生,有时呈假轮生状,革质,倒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柄长5~10毫米。花单生或2~3朵生于叶腋。花梗长1~3厘米;花被11~14片,外轮3片黄绿色,萼片状,最小,第二轮3片黄绿色稍带红色,第三轮3片深红色,基部黄绿色,肉质,内轮4~5片,深红色;雄蕊7~11。果实由9~13个蓇葖组成,排列成星芒状,先端有长而弯曲的尖头,成熟时内侧开裂;种子1粒,卵状椭圆形,褐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于阴湿的溪谷两旁杂木林中。分布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区。

性状根圆柱形,常不规则弯曲,直径通常2~3厘米,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显的横向裂纹和因干缩所致的纵皱,少数栓皮易剥落现出棕色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外围红棕色,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并可见同心环(年轮)。气香,味辛涩。根皮呈不规则的块片,大小不一,略卷曲,厚1~2毫米,外表棕褐色,具纵皱及少数横向裂纹。内表面红棕色,光滑;有纵向纹理。质坚脆,断面略整齐,气、味同根。橇及根皮均以干燥无泥杂者佳。

炮制洗净,稍浸,取出俟润透,根斜切成片,根皮斜切成丝,晒干即可。

性味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苦,温,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散瘀止痛。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肿毒。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行血祛瘀,杀虫。"

②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通经活血,散瘀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研粉,1~3分。

注意孕妇忌服;阴虚无瘀滞者慎用。

复方①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㈠红茴香根皮一至二钱。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各服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㈡红茴香鲜根皮或树皮,加黄酒或食盐,捣敷患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②治内伤腰痛:红茴香根皮研细末,每次二至五分,早晚用黄酒冲服。

③治风湿痛:红茴香根皮,切细,蒸三次,晒三次。每次用三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服。

④治痈疽、无名肿毒:红茴香根皮,研细末,和糯米饭捣烂,敷患处。(②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关节或肌肉风湿伤痛:取红茴香根皮制成5%注射液,在痛处直接注射(勿注入关节腔内),每次0.5~2毫升,隔1~2日注射1次,一般3~7次为一疗程。治疗风湿或外伤引起的关节与肌肉疼痛计541例,结果痊愈295例,显效128例,好转70例,无效48例,有效率在90%以上。据观察,红茴香注射液宜用于中医辨证属于寒性之风湿伤痛,不宜用于热证患者,而忌用于关节红肿、血沉或抗"O"升高的风湿活动期患者。一般注射局部当天略感疼痛,第2天疼痛加剧,第3天起又渐减轻,注射3~5次后疼痛即可消除。疼痛加剧反应越大,疗效越佳。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茴香根

药材名称红茴香根

拼音Hónɡ Huí Xiānɡ Gēn

别名红毒茴

出处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八角科植物红茴香的根及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licium henryi Die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晒干用。或切成小段,晒至半干,剖开皮部,去木部,取根皮用,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7m。树皮灰白色,幼枝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近轴面有纵沟,上部有不明显的窄翅;叶片革质,长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10-16cm,宽2-4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边缘稍反卷;上表面深绿色,有光泽及透明油点,下表面淡绿色。花红色,腋生或近顶生,单生或2-3朵集生;花梗长1-5cm;花被片10-14,最大一片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7-10mm,宽5-8mm;雄蕊11-14,排成一轮;心皮7-8,花柱钻形,长2.3-3.3mm。聚合果径1.5-3cm,(艹骨)(艹突)果7-8,单一(艹骨)(艹突)果先端长尖,略弯曲,呈鸟喙状。种子扁卵形,棕黄色,平滑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500m山地密林、疏林或山谷、溪边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常不规则弯曲,直径通常2-3cm,表面粗糙,棕褐色,具明显的横向裂纹和因干缩所致的纵皱,少数栓皮易剥落现出棕色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淡棕色,外圈红棕色,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并可见同心环(年轮)。气香,味辛涩。

根皮呈不规则的块片,略卷曲,厚1-2mm,外表棕褐色,具纵皱及少数横向裂纹。内表面红棕色,光滑,有纵向纹理。质坚脆,断面略整齐,气香、味辛涩。

化学成分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taxifolin)[1],果实中含日本莽草素(anisatin),(亻为)日本莽草素(pseudoanisatin),6-脱氧(亻为)日本莽草素(6-deoxypseudoanisatin)[2],挥发油0.24%[3]。

叶含挥发油0.126%[3]。

药理作用1.抑制脂氧化酶 根皮中含有花旗松素,其含量达总黄酮的25%[1],据体外试验,花旗松素对脂氧化酶有较强抑制作用,浓度为1mmol/ L对抑制率84%[2]。

2.抗菌作用 花旗松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3]。

3.毒性 根皮提取物具有明显的中抠兴奋作用和外周毒草碱样作用,如使用不当或剂量过大常可致中毒,患者开始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发绀,最后可惊厥致死[4-7]。

果实毒性较大,不宜与八角茴香混用,浓缩煎剂25g/kg给小鼠灌胃,死亡数为10/10,而相同剂量八角茴香给小鼠灌胃,无一死亡[8]。从果实中分得3个倍半萜内酯化物,其中之一为毒性成分,小鼠腹腔注射1.5mg/kg即引起惊厥而死亡[9]。

炮制洗净,稍浸,取出俟润透,根斜切成片,根皮斜切成丝,晒干即可。

性味辛;性温;大毒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祛风除湿。主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腰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3-6g,根皮1.5-4.5ga;或研末0.6-0.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阴虚无瘀滞者慎用。

各家论述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行血祛瘀,杀虫。

2.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通经活血,散瘀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日中花

    药材名称日中花拼音Rì Zhōnɡ Huā别名还魂草、午时草、嘴草、禾雀舌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齿苋科植物毛马齿苋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tulaca pilosa L.采收和储藏:夏、秋二季采

  • 红血藤

    药材名称红血藤拼音Hónɡ Xuè Ténɡ英文名Chinese Spatholobus别名华密花豆、血格龙。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红血藤的茎藤。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pa

  • 水香柴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香柴药材名称水香柴别名贵州金丝桃、上天梯、刘寄奴来源金丝桃科水香柴Hypericum kouytchouense Levl.,以根、种子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辛、甘,寒。功能主

  • 岩梭

    《全国中草药汇编》:岩梭药材名称岩梭别名丛毛羊胡子草来源莎草科岩梭Eriophorum comosum Nees,以花、全草入药。生境分部甘肃、湖北、广西、西南、西藏。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花:平喘止咳

  • 墨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墨七药材名称墨七别名独儿七、活血莲、鞘叶乌头、笋尖七来源毛茛科墨七Aconitum vaginatum Pritz.,以根入药。生境分部陕西、湖北、贵州、四川。性味辛、苦,温。有小

  • 方榄

    药材名称方榄拼音Fānɡ Lǎn别名三角榄。出处方榄始载于《纲目》橄榄条下,云:“又有一种方榄,出广西两江峒中,似橄榄而有三角或四角…”所述与本种相符。来源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方榄的果

  • 蟛蜞

    《中药大辞典》:蟛蜞药材名称蟛蜞拼音Pénɡ Qí别名螃蜞(《集韵》)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方蟹科动物无齿相手蟹或其同属近缘动物的肉、内脏和脂肪。原形态全体被坚硬的甲壳。头胸甲长

  • 匙叶五加

    药材名称匙叶五加拼音Chí Yè Wǔ Jiā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匙叶五加的茎皮或根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panax rehderinus Harms采收和储藏:茎皮全年均可采,

  • 豆豉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豆豉草药材名称豆豉草拼音Dòu Chǐ Cǎo别名通经草、蛇头细辛、疳积药来源败酱科缬草属植物岩边香Valeriana hardwickii Wall.,以根或全草入药。

  • 含羞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含羞草药材名称含羞草拼音Hán Xiū Cǎo别名感应草、喝呼草、知羞草、怕丑草来源豆科含羞草属植物含羞草Mimosa pudica L.的全草。夏秋采,洗净,切段,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