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甘蔗滓

甘蔗滓

《中药大辞典》:甘蔗滓

药材名称甘蔗滓

拼音Gān Zhe Zǐ

出处《纲目》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杆经榨去蔗浆后的渣滓

功能主治治秃疮,痈疽,疔肿。

用法用量外用: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小儿头疮白秃:甘蔗滓烧存性,研末,乌桕油调,频涂取瘥。(《纲目》)

②治背疽恶疮,收口长肉:甘蔗滓,晒燥,煅存性,研极细,筛药填满疮孔内,膏药盖住。(《救生苦海》)

③治疔疮:甘蔗滓晒干,真香油点灯烧成灰,以津液调匀,银簪挑破,点上。加珍珠油、胭脂调涂更效。(《纲目拾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甘蔗滓

药材名称甘蔗滓

拼音Gān Zhe Zǐ

英文名bagasse

出处出自《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经窄去糖汁的渣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甘蔗,除去叶、根,榨去糖汁,晒干。

原形态甘蔗,多年生草本。秆高约3m,粗2-5cm,绿色或棕红色,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叶鞘长于节间,无毛,仅鞘口有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2mm;叶片扁平,两面无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长40-80cm,宽约20mm。花序大型,长达60cm,主轴具白色丝状毛;穗轴节间长7-12mm,边缘疏生长纤毛;无柄小穗披针形,长4.5-5mm,基盘有长于小穗2-3倍的丝状毛;颖的上部膜质,边缘有小毛,第1颖先端稍钝,具2脊,4脉,第2颖舟形,具3脉,先端锐尖;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有1脉,先端尖,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长约3mm,第2内稃披针形,长约2mm。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长3-4mm,无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

资源分布: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

性味甘;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秃疮;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纲目》:“烧烟勿令人入目,能使暗明。”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山苏子根

    药材名称山苏子根拼音Shān Sū Zǐ Gēn别名丁黄草、大丁草、苏木账子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大叶糙苏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omis maximowiczii Regel[P.umb

  • 山玉桂

    药材名称山玉桂拼音Shān Yù Guì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野黄桂的树皮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C.pauciflorum H

  • 青鱼胆草

    《中药大辞典》:青鱼胆草药材名称青鱼胆草拼音Qīnɡ Yú Dǎn Cǎo别名胆草、对叶林、抽筋草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龙胆科植物蔓龙胆的全草。秋后采集。原形态多年生蔓生草本。茎细长。叶

  • 赤茯苓

    《中药大辞典》:赤茯苓药材名称赤茯苓拼音Chì Fú Línɡ别名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出处《本草集注》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

  • 蟾舌

    《中药大辞典》:蟾舌药材名称蟾舌拼音Chán Shé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舌。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拔疔。"复方治鱼脐疔:(

  • 芫花根

    《中药大辞典》:芫花根药材名称芫花根拼音Yuán Huā Gēn别名黄大戟(《吴普本草》),蜀桑(《别录》),金腰带、铁牛皮(《分类草药性》)。出处《吴普本草》来源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根,秋季

  • 大臭黄荆

    药材名称大臭黄荆拼音Dà Chòu Huánɡ Jīnɡ别名斑鸠叶、臭黄荆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近头状豆腐柴的根和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emna subcapitata Rehd.采收和储

  • 五龙皮

    药材名称五龙皮别名五角槭、地锦槭、水色树、色木槭、色木来源槭树科五龙皮Acer mono Maxim.,以枝、叶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华北、陕西及长江上下游。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逐瘀。主治

  • 疝气草

    药材名称疝气草拼音Shàn Qì Cǎo别名双肾草、对对参、四块瓦、一面锣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落地金钱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benaria aitchinsonii Reichb.f.[

  • 藨寄生

    药材名称藨寄生拼音Pāo Jì Shēnɡ别名石腊竹来源药材基源:为列当科植物藨寄生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eadouia ruborum Gamble et Prain [G. yu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