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浙地黄

浙地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浙地黄

药材名称浙地黄

别名鲜生地

来源玄参浙地黄Rehmannia chingii Li,以根状茎入药。

生境分部浙江。

性味甘、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

鼻衄,热病口干。0.4~1两。

并外用治中耳炎:鲜生地捣汁滴耳。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浙地黄

药材名称浙地黄

拼音Zhè Dì Huánɡ

别名紫花地黄、鲜生地、蜜糖罐、野鲜地黄、天芥菜、秦氏地黄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天目地黄的根状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ehmannia chingii Li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

原形态天目地黄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全析被多细胞长柔毛。根茎肉质,黄褐色。茎单出或基部分枝。基生叶呈莲座状排列,叶片椭圆形,长6-12cm,宽3-6cm,纸质,两面疏被白色柔毛,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粗锯齿,先端钝或突尖,基部楔形,逐渐收缩成长2-7cm的具翅的柄;茎生叶外形与基生叶相似,向上渐变小。花单生;花梗长1-4cm,弯曲上升,与萼同被长柔毛及腺毛;萼齿5,披针形,先端略尖,后方2枚稍长;花冠紫红色,长5-7cm,外被长柔毛,上唇裂片长卵形,先端略尖,下唇裂片长椭圆形,中间裂片较柔毛,上唇裂片长卵形,先端略尖;下唇裂片长椭圆形,中间裂片较大;雄蕊后方1对稍短,花丝基部被短腺毛,前方一对稍长,花丝无毛;花室长圆形,基部叉开成一直线;花柱先端扩大,先端尖或钝圆。蒴果卵形,长.4cm,具宿存的花萼及花柱。种子多数,卵形,具网眼。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

性味味甘;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温热病高热烦躁;吐血衄血;口干;咽喉肿痛;中耳炎;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30g。外用:适量,捣烂青;或捣汁滴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田唇乌蝇翼

    《中药大辞典》:田唇乌蝇翼药材名称田唇乌蝇翼拼音Tián Chún Wū Yínɡ Yì别名水老虎、水百足、黄花儿(《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全展资料选编

  • 阳雀花

    《中药大辞典》:阳雀花药材名称阳雀花拼音Yánɡ Què Huā别名渣玛兴(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云南锦鸡儿的花。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2米;多分枝,外皮灰褐

  • 野花椒叶

    《中药大辞典》:野花椒叶药材名称野花椒叶拼音Yě Huā Jiāo Yè别名花椒叶、麻醉根叶(《江苏药材志》)。出处《泉州本草》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野花椒的叶。7~9月采收带有叶片的小枝,晒干。

  • 鸡骨菜

    药材名称鸡骨菜拼音Jī Gǔ Cài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垂枝双楯的根。原形态落叶灌木,高达6米。幼枝有短柔毛。单叶对生,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7厘米,宽1.5~3厘米,先端短尾

  • 猫爪草

    《中国药典》:猫爪草药材名称猫爪草拼音Māo Zhuǎ Cǎo英文名RADIX RANUNCULI TERNATI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 的干燥

  • 地血香

    《中药大辞典》:地血香药材名称地血香拼音Dì Xuè Xiānɡ别名大饭团、梅花钻、风藤(《广西中草药》),吹风散、大风沙藤、大钻骨风、冷饭团、绣球香、通血香(《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 羽叶山蚂蝗

    药材名称羽叶山蚂蝗拼音Yǔ Yè Shān Mǎ Huánɡ英文名Oldham Podocarpium别名羽叶山绿豆。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羽叶山蚂蝗的全株。拉

  • 铁杆蒿

    药材名称铁杆蒿别名阿尔泰紫菀、阿尔泰狗哇花来源菊科铁杆蒿Heteropappus altaicus (Willd.) Novopokr.[Aster altaicus Willd.],以根入药。生境分

  • 角翅卫矛根

    药材名称角翅卫矛根拼音Jiǎo Chì Wèi Máo Gēn别名蜘蛛果根。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角翅卫矛Euonymus cornutus Hemsl.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 刺蜜

    《中药大辞典》:刺蜜药材名称刺蜜拼音Cì Mì别名羊刺蜜(《北史》),草蜜、给敦罗(《本草拾遗》),刺糖、骆驼刺糖(《新疆药材》),阳塔克西克尔(维名)。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