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卷边桩菇

卷边桩菇

药材名称卷边桩菇

拼音Juǎn Biān Zhuānɡ Gū

别名卷伞菌、卷缘网褶菌、落褶菌、卷边网褶菌、桩菇

来源药材基源:为桩菇科真菌卷边桩菇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去掉泥沙,晒干备用。

原形态菌盖中央下凹,周边翘起,盖缘向下内卷,径宽4-15cm。盖表幼时微粘,成熟后干燥,中央多成龟裂状。褐色、黄褐色、橄榄褐色至黑褐色。后期盖表微被毛绒。菌肉厚,赭褐色,伤后变红变褐黑色。菌褶下延,褐色,伤后初转红再转黑褐色。褶片近柄处结联成网孔状。柄柱状,等粗,一般较短。表面光滑,色与盖同。孢子黄褐色、褐色,光滑,椭圆形,(7-10)μm×(4-6)μ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单生或群生于树桩上,或由地下的树桩而破土成丛。多生在栎树和桦木等林下木桩上。夏、秋普遍。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安徽、福建、广东、海南、西藏等地。

性状1.性状鉴别 子实体皱缩。湿润后稍粘。菌盖半球形,平展或中央下凹近漏斗状,直径4-15cm,土黄色至青褐色,有光泽,边缘内卷或平展。菌肉厚,浅黄色或浅褐色;菌褶宽,青黄色或褐色。菌柄生于菌盖中央或偏生,长4-8cm,直径1-2cm,光滑,实心。气香,味特异。

2.显微鉴别 孢子椭圆形,长6-10μm,直径4.5-7μm,锈褐色。囊状体披针形,长50-70μm,直径8-12μm。

化学成分含蕈毒碱(muscarine),表-蕈毒碱(epi-mus-carine)和别-蕈毒碱(allo-muscarine)。

性味微咸;性温;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注意内服不宜过量,孕妇、小儿禁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熊尾草

    药材名称熊尾草拼音Xiónɡ Wěi Cǎo别名两广直管花、杂发直管草、当芽、山薄荷、蛇头花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石生鸡脚参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thosiphon marmoritis

  • 皱叶鼠李

    药材名称皱叶鼠李拼音Zhòu Yè Shǔ Lǐ来源药材基源:为鼠李科植物皱叶鼠李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amnus rugulosa Hemsl.采收和储藏:果熟后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皱

  • 黄草花

    药材名称黄草花拼音Huánɡ Cǎo Huā出处《月王药诊》已有记载。《四部医典》载:"生长在灌本林中,叶厚,花黄白色。"可见本品在唐代西藏已入药。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灰绿黄茧的全草。拉丁植物动

  • 檵花根

    《中药大辞典》:檵花根药材名称檵花根拼音Jì Huā Gēn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檵花的根。药理作用①对子宫的作用根的煎剂对大鼠、小鼠、豚鼠及家兔的离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使子

  • 鳍蓟

    《全国中草药汇编》:鳍蓟药材名称鳍蓟别名山白蓟、白山蓟、白背火秆、火草疙瘩来源菊科鳍蓟Olgaea leucophylla Iljin,以地上部分及根入药。生境分部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 坡参

    药材名称坡参拼音Pō Shēn英文名Tongue Habenaria别名土沙参、猪儿参、山坡参、山沙姜、贝母兰出处始载于(广西)。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小舌玉凤花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be

  • 松叶防风花

    药材名称松叶防风花拼音Sōnɡ Yè Fánɡ Fēnɡ Huā英文名Seseli yunnanensis Franch.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松叶西风芹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seli y

  • 山苦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苦菜药材名称山苦菜拼音Shān Kǔ Cài别名老蛇药、野洋烟来源菊科山莴苣属植物毛脉山莴苣Lactuca raddeana Maxim.,以全草或根入药。夏秋采集,鲜

  • 棕树根

    药材名称棕树根拼音Zōnɡ Shù Gēn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涩,

  • 棕树心

    《中药大辞典》:棕树心药材名称棕树心拼音Zōnɡ Shù Xīn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心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棕榈皮"条。功能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