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汗

黄汗

病名。《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可伴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治宜实卫和营,行阳益阴,方用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本病在《金匮要略》属水气篇而与风水、历节等不同,并指出:黄汗“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千金要方》以本病为五疸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其证使人身体虚浮,骨节疼痛,发热汗出而不渴者是也。”后世医书如《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以黄汗身肿者属水肿门,黄汗身不肿者属黄疸门。

猜你喜欢

  • 药性摘录

    见六种新编条。

  • 寿世医窍

    书名。2卷。清代作品。撰人不详。刊于1838年。本书根据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分节论述该经脉的循行、主病、经脉、循行图,及各经所用药物。论述简明。

  • 谭仁显

    【介绍】:宋代医生。四川成都人,他所居住的庭院,尽皆种植草药,善于应用草药治病。

  • 磨裆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少林内功》。右足跨前取弓箭步,右手后旋反掌护腰,左手俯掌屈肘向右上方推出,再向左方徐徐外展,同时身体随着向左转成左弓步,左手随即收回护腰,右手推出,身体再向右

  • 千重塔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鹿茸草之别名,详该条。

  • 中暑

    病名。①指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

  • 神仙驱毒一扫丹

    《疡医大全》卷八方。雄黄、朱砂各二钱,牛黄、麝香各二分。为细末,猪胆汁调敷患处。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赤紫丹瘤,缠喉风初起。

  • 羊食子根

    见《四川中药志》。为羊屎条根之别名,见该条。

  • ①病名。《灵枢·胀论》:“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临证指南医案·肿胀》:“胀病之因更多,所胀之位各异。或因湿因郁因寒因热因气

  • 经绝

    即经水断绝。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