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经行前咽部及前阴并见蚀烂。多因肝脾热郁,化毒伤阴所致。症见口唇周围、咽部及外阴发生溃疡、或兼目赤糜烂。治宜清热解毒、养阴化瘀。方用芩连四物汤加减。目赤加菊花,密蒙花,口干加沙参、石斛、元参。外
出《职方典》。为凉粉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当审体之强弱,病之新久,有余者疏胃清热;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
【介绍】:金代医家。号瑞泉野叟。盱眙人。著有《伤寒心要》一书。
正色之一。详该条。
悖,违反、逆乱。出《灵枢·论勇》。指饮醉酒后言行胡乱,失于常态。
见柳州医话条。
喻脉象的软弱。《灵枢·四时气》:“脉软者,病将下。”
病证名。《症因脉治·内伤眩晕》:“火冲眩晕之症,暴发倒仆,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顷汗出而醒,仍如平人。”有实火、虚火、虚阳上浮之分。实火上冲,脉多洪数,宜用导赤各半汤、栀子清肝散、龙胆泻肝汤、火府
指胆。见《千金要方·胆府脉证第一》。即中精之腑。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