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鬼胎

鬼胎

旧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①属癥瘕一类病证。因妇人素体虚弱,七情郁结,气血凝结不散,冲任经脉壅滞不行所致。《傅青主女科》:“腹似怀妊,终年不产,甚则二、三年不生者,此鬼胎也。其人必面色黄瘦,肌肤消削,腹大如斗。”治宜调补正气为主,继以攻积之药。方用荡鬼汤(《傅青主女科》:人参当归大黄雷丸川牛膝红花丹皮枳壳厚朴桃仁)或雄黄丸(《证治准绳》:雄黄鬼臼莽草丹砂巴豆獭肝蜥蜴蜈蚣)。②指假孕而言。包括气胎血胎痰胎等。详见各条。③相当于葡萄胎。《萧山竹林寺女科·鬼胎》:“月经不来,二、三月或七、八月,腹大如孕,一日血崩下血泡,内有物如虾蟆子昏迷不省人事。”治宜气血双补,方用十全大补汤,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 胸堂

    ①指膻中穴。《备急千金要方》:“上气厥逆,灸胸堂百壮。穴在两乳间。”②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两乳之间,胸骨之两侧缘。主治咳嗽,喘息,噎膈,咯血,心悸,怔忡,乳少乳痛等。艾炷灸3~

  • 木附子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盐麸子之别名,详该条。

  • 胎寒不安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二。指孕妇阳气素虚,阳虚内寒影响胎元,症见吞酸吐酸,或呕恶、胀满、泄泻,以致胎寒不安。宜温阳散寒,佐以安胎,用理阴煎(熟地、当归、炙草、干姜)为主。若脾肾两虚,或呕,或胀加

  • 蜴蜥蛊

    病名。蛊毒病之一。《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其面赤黄者,是蜴蜥蛊。其脉浮滑而短,病发之时,腰背微满,手脚唇口,悉皆习习,而喉脉急,舌上生疮,……乱下脓血,羸瘦,颜色枯黑而死。”参见蛊、蛊毒病条。

  • 瓜瓤瘟

    病名。瘟疫的一种。《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瓜瓤瘟,胸高胁起,呕血如汁是也。”证情多危重。治宜生犀散、加味凉膈散等。参见瘟疫条。

  • 连聪甫

    【介绍】:见连文冲条。

  • 肝炎草

    见《云南中草药》。为青叶胆之别名,详该条。

  • 咽喉备急丹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青黛、芒硝、僵蚕各一两,甘草四两。为末,用牛胆盛药,阴干,研粉,每用少许吹患处。治咽痛。

  • 蛤蟆瘟

    即痄腮。详该条。

  • 怫(fú 弗)

    怫,通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怫之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