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孙氏医学丛书条。
民族医书。蒙古达来王旗蒙医老布僧确泊勒著。成书于十九世纪。全书121章。内容包括临证各科,基础理论、药物、治疗等。曾以藏文木刻版印行。1983年由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蒙医教研室蒙译出版。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秋石、茯苓、山药、阳起石、鹿角霜各等分。为末,酒糊为丸。治房室过度,精髓耗败,伤于肾元,以致阳萎者。
见《滇南本草》。为牡丹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贵州草药》。为大巢菜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半千。湖北江夏人。抄辑有《奇方类编》2卷(1719年)。
见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条。
①指温病中温邪挟痰湿,或湿热之邪滞留三焦气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再论气病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邪留三焦,则气机受阻,水湿不得正常通调而滞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白豆蔻之处方名,详该条。
经脉名。即手少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臂少阳脉: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兼(廉),奏(凑)耳。其病:产(生)聋,□痛。诸病此物者,皆灸臂少阳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