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阳和解凝膏

阳和解凝膏

《中国药典》:阳和解凝膏

药方名称阳和解凝膏

处方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桂枝20g大黄20g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地龙20g僵蚕20g赤芍20g白芷20g白蔹20g白及20g川芎10g续断10g防风10g荆芥10g五灵脂10g木香10g香橼10g陈皮10g肉桂20g乳香20g没药20g苏合香40g麝香10g

性状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

炮制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功能主治温阳化湿,消肿散结。用于阴疽,瘰疬末溃,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规格每张净重(1)1.5g(2)3g(3)6g(4)9g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外科全生集》:阳和解凝膏

药方名称阳和解凝膏

别名阳和膏(《经验方》卷上)。

处方新鲜大力子根、叶、梗1.5千克 活白凤仙梗120克 川附桂枝大黄当归肉桂官桂草乌川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及各60克川芎120克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克乳香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麝香30克

功能主治温经和阳,行气活血,驱风散寒,化痰通络。治寒湿凝滞所致之阴疽、流注、瘰疠、冻疮、乳癖等阴性疮疡;兼治筋骨酸痛,寒性疟疾(贴背心)。现用于淋巴腺结核及胸壁结核硬结期、I~Ⅱ度冻伤、骨与关节结核初期等。

用法用量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凤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药入油内煎枯,去滓滤净;经一宿油冷后称准份量,每500克油加黄丹(炒透)210克,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稍冷;将后味研为细末,加入油内搅和。半月后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摘录外科全生集

猜你喜欢

  • 金雀花灰汁

    药方名称金雀花灰汁处方金雀花16钱。功能主治腹水肿。用法用量烧灰,用沸汤百钱浸1时,去滓,每服1合,1日数次。摘录《经验良方》

  • 艾煎膏

    药方名称艾煎膏处方艾叶2两,醋1斤。制法上将艾叶同醋于银锅内同煎数沸,滤去滓,慢火再熬成膏。功能主治头面风热,小疮多痒少痛,黄汁出。用法用量每用薄摊在衫纸上,贴患处,日1-2次。摘录《御药院方》卷十

  • 硫黄散

    《普济方》卷二八○引《百一》:硫黄散药方名称硫黄散处方硫黄不以多少。制法上用熨斗烊熔成汁,以荆芥穗手拈碎投之,候干冷,研为粉末。功能主治疥。用法用量用时以手抓破,擦药在上。即愈。摘录《普济方》卷二八○

  • 草豆蔻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草豆蔻散药方名称草豆蔻散处方草豆蔻(去皮)一斤,生姜(切作片)二斤,甘草八两。炮制上件拌匀,入于银器内,用水过三指许,以慢火熬令水尽,焙令干,杵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

  • 烂腿膏

    药方名称烂腿膏处方甘石4两,白蜡10两,黄蜡10两,花椒1两5钱,密陀僧1两,麻油48两。制法先以麻油、花椒2味同煎至花椒焦黑,捞去,再熬至滚,入各味搅极匀,至滴水成珠不散,离火略冷,用厚皮纸裁成长方

  • 浮水散

    药方名称浮水散处方蜗牛2-7个(甘草水洗),草龙胆1两(为末,以蜗牛搜作饼子后阴干)。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渴不止,腹急身热。用法用量每服1捻许,浮水与饮,只1服效。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婴童宝

  • 金虎汤

    药方名称金虎汤别名金骨汤处方金1斤,虎头骨1枚。功能主治辟恶气。主小儿惊。用法用量金骨汤(《圣济总录》卷一六七)。摘录《千金》卷五

  • 彻视散

    药方名称彻视散处方蔓菁花(3月3日[扌采],阴干)。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长生明目。主虚劳眼暗。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心井花水调服。摘录方出《千金》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二

  • 回疔散

    药方名称回疔散处方有子土蜂窠1两,蛇蜕1条(不经地上者佳)。制法泥裹,煅存性,为细末。功能主治一切疔走黄。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送下。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

  • 利水实脾汤

    药方名称利水实脾汤处方苍术白术茯苓陈皮猪苓泽泻滑石香附抚芎厚朴砂仁各2.4克甘草0.9克功能主治治脾虚生湿,土不制水,面目浮肿,胸满喘急,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3片,灯心20支,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