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白厚而干燥的舌象。为脾胃热滞或邪在少阳之证(见《辨舌指南》)。
见《四川中药志》。为栝楼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二。小儿丹毒之一。系丹毒发生于两足底心、两足跗、背部者。治宜内服抑火制阳丹,外敷黄柏散。余见丹毒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棒棒木,详该条。
全舌纯黄,微干少津。伤寒传至阳明府,寒邪已化火,胃有实热,津液受灼。可见大热大渴、谵语等证,宜白虎汤,服至黄苔渐退。如杂病里证见此舌者,是脏腑皆热极、宜酌用三黄承气之类(见《辨舌指南》)。
综合分析之意。《素问·方盛衰论》:“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详红晕边黑舌条。
见《药学学报》12(10):690,1965。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