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蛞蝓

蛞蝓

《全国中草药汇编》:蛞蝓

药材名称蛞蝓

拼音Kuò Yú

别名鼻涕虫、大蛞蝓、黄蛞蝓、野蛞蝓、双线粘液蛞蝓

来源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蛞蝓科大蛞蝓Limax maximus L.;黄蛞蝓L. flavus L.;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双线粘液蛞蝓Phiolomycus bilineatus (Benson)。以全体入药。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疏风,镇静,固脱,解毒。主治热疮肿毒,支气管喘息,痔疮肿毒,脱肛等。

复方支气管喘息:鲜蛞蝓10条、贝母3钱,共捣,每服5分,日服2次。

脚腿烂疮:蛞蝓焙干研面,香油调擦。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蛞蝓

药材名称蛞蝓

拼音Kuò Yú

别名陵蠡(《本经》),土蜗、附蜗(《别录》),蜒蚰(《救急方》),托胎虫(《铁围山丛谈》),蛞蜗(《品汇精要》),鼻涕虫(《纲目》)。

出处《本经》

来源为蛞蝓科动物蛞蝓全体。夏季捕捉。

原形态雌雄同体。体长圆形,长约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头部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一对较长,其顶端各有眼1个。触角能自由伸缩,如遇刺激,则立即缩入;其右侧附近有生殖孔的开口。头端腹侧有口。体前方的右侧,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经过处,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感觉灵敏,触之立即蜷缩。

栖于阴湿处,多见于潮湿的墙脚及树枝间,匍行时,常舐食植物茎叶的表皮。

性味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 "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主治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治中风歪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肿,丹毒,经闭,症瘕,蜈蚣咬伤。

①《本经》:"主贼风歪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②《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

③《纲目》:"治肿毒焮热,热疮肿痛。"

④《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

⑥《得配本草》:"消痰核。"

⑦《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癥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

⑧《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作丸。外用:研末或捣敷。

注意①《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畏盐。"

复方①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入中经络,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挛缩者:用五加皮六两,当归身四两。共酒炒,研细末,蜓蚰百枚,研烂为丸。(《方脉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风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条,同放瓦罐中。每日将梅取出,晒后仍入罐中,明日再晒,以收干汁为度,再用微火烘干,用则以一个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诸药内。(《种福堂公选良方》)

③治喘息:蛞蝓一百条。洗净,加贝母适量,同捣如泥,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闭经瘀血作痛:蛞蝓(醋炙)为末,泡酒服,每次一钱。(《泉州本草》)

⑤治痔热肿瘤者:蛞蝓、京墨研涂妙。(《妇人良方》)

⑥治丹毒痈肿:活蛞蝓数只。醋浸捣烂,入冰片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⑦治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救急方》)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歪僻、挛缩、轶筋、筋急所自来矣。又风为阳邪,筋脉得之皆燥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腕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蛞蝓

药材名称蛞蝓

拼音Kuò Yú

英文名Limax, Slug

别名陵蠡、土蜗、附蜗、蜒蚰、托胎虫、蛞蜗、鼻涕虫、蜒蚰螺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蛞蝓科动物黄蛞蝓、野蛞蝓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imax frauus(Linnaeus)2.Agriolimax agrestis(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夏季于潮湿阴暗处捕捉。

原形态1.黄蛞蝓,无外壳,体柔软,呈不规则的圆柱形,体前端宽大,后端狭小,尾部具有短的尾嵴。在活动时,最大者体长可达120mm,体宽12mm。头部具有2对浅蓝色的触角,大触角顶端具眼点。在身体背部前端的1/3处,有一椭圆形的外套膜,其前半部呈游离状态。背面具有同心圆的皱褶。体呈黄褐色或深橙色,具有分散淡黄色的斑点,靠近足部两侧的颜色较浅,跖足为淡黄色。贝壳退化为内壳,包在外套膜内,为一薄而透明、椭圆形的石灰质板。背部具有明显的生长纹。

2.野蛞蝓,无外壳,体柔软光滑,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尾部狭长,具有钝的尾嵴。活运输早展时,体长30-60mm,宽4-6mm,内壳壳长4mm,宽2mm。体表呈灰色、黄褐色或暗褐色,有的个体有浅的和不明显的暗带纹或斑点。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活于阴暗潮湿、腐殖质多的地方。畏光怕热,白天匿藏,夜晚及阴雨天活动,杂食性,喜食蔬菜、瓜果、植物叶及幼苗等,也食人们食物的残渣。为农业害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新疆、江苏、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北京、上海等地。

2.生活习性同上种。

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新疆、江苏、浙江、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北京、上海等地。

2.分布于内蒙古、河北、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去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分全体含一种特殊的凝集素(specific lectin):唾液酸(sialic acid)。

药理作用蛞蝓混悬液以800mg/kg剂量给荷瘤小鼠灌胃,24h后对ARS肉瘤(腹水型)即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47.4%;而给药剂量为120mg/kg时,48h抑瘤率可达51.6%。对Lewis肺癌抑制率则蛞蝓混悬液以800mg/kg剂量给药,24h为最佳,抑瘤率为30%以上。离体实验表明,其0.6%蛞蝓浸出液明显抑制肺癌细胞(A549)生长。而蛞蝓混悬液600-1200mg/kg剂量给小鼠灌药7天,对P388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900mg/kg剂量效果最好。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中风?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咽肿;喉痹;痈肿;丹毒;痰核;痔疮肿痛;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为丸,2-3条。外用:研末或捣敷,5-10条。

注意1.《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2.《得配本草》:畏盐。

复方①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人中经络,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挛缩者: 用五加皮六两,当归身四两。共酒炒,研细末,蜒蚰百枚,研烂为丸。(《方脉正宗》)②治一切痰火风喉症: 青脆梅子百枚, 活蜒蚰一、二百条,同放瓦罐中,每日将梅取出,晒后仍入罐中,明日再晒,以收干汁为度,再用微火烘干,用则以一个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诸药内。 (《种福堂公选良方》)③治喘息: 蛞蝓一百条。洗净,加贝母适量,同捣如泥,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 (《吉林中草药》)④治闭经瘀血作痛: 蛞蝓(醋炙)为末,泡酒服,每次一钱。 (《泉州本草》)⑤治痔热肿痛者: 蛞蝓、京墨研涂妙。(《妇人良方》)⑥治丹毒痈肿: 活蛞蝓数只。醋浸捣烂,入冰片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⑦治脚腔烂疮,臭秽不可近: 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 (《救急方》)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

2.《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歪僻、挛缩、轶筋、筋急所自来矣。又风为阳邢,筋脉得之皆燥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WAN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3.《本经》:主贼风WO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4.《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

5.《纲目》:治肿毒热,热疮肿痛。

6.《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

7.《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

8.《得配本草》:消痰核。

9.《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症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

10.《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蟾头

    《中药大辞典》:蟾头药材名称蟾头拼音Chán Tóu出处《纲目》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头部。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纲目》:"功同蟾蜍。"复方①

  • 狗枣子

    药材名称狗枣子别名母猪藤来源猕猴桃科猕猴桃属植物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 (Rupr. et Maxim.) Maxim.,以果实入药。秋季采集,晒干。性味酸、甘,平。功能主治

  • 羊肌藤

    药材名称羊肌藤拼音Yánɡ Jī Ténɡ别名老鼠吹箫、风藤草、鸡舌头叶来源清风藤科羊肌藤Sabia yunnanensis Franch.,以根皮、叶入药。生境分部陕西、江西、云

  • 鸡子

    《中药大辞典》:鸡子药材名称鸡子拼音Jī Zǐ别名鸡卵(《食疗本草》),鸡蛋(《随息居饮食谱》)。出处《本经》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卵。化学成分鸡子可分鸡子壳、鸡子白、鸡子黄、凤凰衣(内膜)几个部分,成

  • 火焰兰

    药材名称火焰兰拼音Huǒ Yàn Lán英文名all-grass of Common Renanthera别名红珊瑚、山观带、山裙带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火焰兰的全草

  • 扁竹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竹根药材名称扁竹根拼音Biǎn Zhú Gēn别名蝴蝶花、铁扁担、豆豉叶根来源鸢尾科鸢尾属植物蝴蝶花Ir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和根状茎入药。四季均

  • 油桐叶

    《中药大辞典》:油桐叶药材名称油桐叶拼音Yóu Tónɡ Yè别名桐子树叶(《草木便方》)。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嫩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油

  • 匙叶龙胆

    药材名称匙叶龙胆拼音Chí Yè Lónɡ Dǎn别名奥拉毛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匙叶龙胆的带根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ntiana spathulifoli

  • 薄叶棘豆

    药材名称薄叶棘豆拼音Báo Yè Jí Dòu来源豆科薄叶棘豆Oxytropis leptophylla (Pall.)DC.,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吉林、河北、山

  • 惊风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惊风草药材名称惊风草拼音Jīnɡ Fēnɡ Cǎo别名小青草、喜花草、披麻草来源毛茛科白蓬草属植物惊风草Thalictrum esquirolii Levl. et Van.的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