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

针灸疗法的一大类。简称灸法。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给人体以温热刺激的一种治疗方法。据考古学的发掘证明,我国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中国猿人)已懂得用火。火的发现和使用,给灸治提供了条件,人类就有可能用火烘烤以至灼烫病痛所在,这可看成是灸法的起始。战国时期的书籍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说明灸法当时是一种通行的医疗方法。《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的不足。以后的医学文献,如《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备急灸法》、《神灸经纶》等,对灸法都有所发展。灸法多以陈艾作为灸火材料。《名医别录》曰:“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艾灸疗法适应范围较广,对慢性虚弱性病症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

猜你喜欢

  • 蜡烛疳

    病证名。疳疮的一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又名蜡烛泻。指男性患下疳时久而遍溃者。

  • 小儿疳痢

    见小儿疳瘦条。

  • 竹叶黄芪汤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人参、生黄芪、煅石膏、制半夏、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川芎、当归、黄芩各八分,生地黄二钱,竹叶十片。加生姜三片,灯心二十根,水煎,食远服。功能生津止渴。治痈疽发背,

  • 严伯玉

    【介绍】:见严子成条。

  • 马尾黄连

    见《中药志》。即马尾连,详该条。

  • 唇口瞤动

    证名。指口唇颤动而不能自制的症象。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嵩崖尊生书》卷六:“唇瞤唇动不止也,属肝风。柴胡、防风、荆芥、山栀、薏苡、赤小豆、生甘草、当归。”《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有唇口瞤

  • 小儿瘕

    病证名。由血瘀阻滞经络而成。症见寒热如疟,胸隔郁闷,腹中积块,或聚或散,痛亦时上时下,能食而肌肉不生。治宜和血散结之剂。

  • 瘟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瘟痧》:“寒气郁伏于肌肤血肉之间,至春而发,变为瘟症,是名瘟痧;又暑热伤感凝滞于肌肤血肉之中,至秋而发,亦名瘟痧。但春瘟痧毒受病者少,不相传染,时或有之;秋瘟痧毒受病者多,老幼相

  • 胞门

    ①亦作子门,即子宫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之病……胞门寒伤,经络凝坚。”②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出《针灸甲乙经》。即气穴,见该条。②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水道穴。见胞门、子户条。

  • 疫喉气促

    病证名。此由患疫喉火邪结于肺胃所致之气促症状,为肺气欲绝之候。若喉烂甚者尤危。详疫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