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为白膜蔽睛之俗称,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冰片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出清·亟斋居士《达生篇》。指胎产而言。因其为生人之始,故名原生。
病证名。指肠澼(痢疾古称)所致的便血。《脾胃论·肠澼下血论》:“肠澼者,为水谷与血另作一泒,如桶涌出也。”详痢疾、血痢条。
与疏郁理气义同。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猴疳。新生儿臀部发红,重者蔓延全身,甚则皮肤发红,随即大片皮肤脱落。《保婴易知录》:“猴疳者,状如圆癣色红,从臀而起,渐及遍身,四周皮脱,中露赤肉,若猴之状,乃胎中毒邪,蓄于肾脏所发。”内
出《本草拾遗》。为毛茛之别名,详该条。
即生津。详该条。
体内先有热邪潜伏,或其他邪气郁而化热,致肠胃热积。临床表现为发病时即见咽干、口臭、腹胀压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等内热症状。
见《福建中草药》。为老鼠耳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