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肺疳

猜你喜欢

  • 上腭悬痈

    病名。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即上腭痈。详该条。

  • 近血

    病名。指便血之先下血、后排便者。《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病脉证并治》:“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景岳全书》谓:“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肠风、脏毒多见之

  • 羊桃

    出《医心方》。为猕猴桃之别名,详该条。

  • 阳盛阴伤

    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阳热过盛的病证,往往耗伤阴津。如气分热盛,治宜甘寒生津;胃肠热结,治宜急下存阴;营血热盛,治宜清营养阴,或兼凉血解毒。对于阳热过盛的一切病证,谨防阴津的耗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 十咳

    见《备急千金要方·咳嗽》。指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十种咳嗽。详各条。

  • 俞子木

    【介绍】:见俞桥条。

  • 三白饮

    《古今医鉴》卷三方。鸡子(用清)一个,白蜜一大匙,芒硝三钱。以凉水调和饮服。治伤寒时气,热极狂乱;并治发热不退。

  • 小儿寒厥

    病证名,小儿厥证之,又名小儿阴厥。系由阳气衰于下,阴寒过盛,以致阳虚则阴凑之而见手足厥冷的证候。《寿世保元》:“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足踡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宜四逆理中汤之

  • 土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脾经受邪所致。其症先发潮热、呕吐、黄肿,继之皮肤则现斑块,小如弹石,大如鸡卵,麻木不仁,穿溃成疮,脓液臭秽难闻。相当于瘤型麻风反应。

  • 内托生肌散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生黄芪120克,白芍药、甘草各60克,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各45克,天花粉90克。为细末,每服9克,开水送下,日三次。治瘰疬疮疡溃破后,气血亏损,不能化脓生肌;或其疮数年不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