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闽东本草》。为茅莓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清·许汝楫撰。刊于1888年。本书专论温病癍疹的辨证与治疗,指出:“癍毒发于阳、承于阴;疹毒发于阴、承于阳。”许氏阐析在温病过程中癍、疹的病理和治法各不相同,并介绍了一些自拟的经验效方。末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四。即附骨疽。详该条。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扁担藤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黄花母之别名,详该条。
见良方汇集经验神方条。
指各种针刺和灸治的方法而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刺、九刺、十二刺及针刺和艾灸补泻方法的记载,后世又续有发展。刺灸法为针灸学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使用适当与否,对临床疗效有很大的影响,具体方法,参见有关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痿疮初起形如粟豆,色红,大如梅李,血不出,脓不生,痛不止,久则延及遍身。由火毒而成,宜参疔疮治法。”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即蚕蜕,详该条。
见《陆川本草》。为锦地罗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