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经实火

猜你喜欢

  • 五不治

    证名。出《疯门全书》。即五死。见该条。

  • 发乳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三。又名乳发,俗称脱壳乳痈。本病为乳痈之严重者。溃则皮肉尽腐,迅速扩大,如治疗不当,易伤囊隔,终成漏症,久不收口。证治见乳痈条。

  • 殷矩

    【介绍】:明代医生。字度卿,号方山。仪真(今江苏仪征)人。世医出身,治病有良效,且不计酬。万历癸未(1583年)疾疫流行,昼夜为人治病,成活者众。

  • 上燥治气

    叶桂治疗上部燥证的经验。见《临证指南医案》。秋燥外袭,伤人肺气,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甚或痰中带血。宜辛凉润肺,或结合清气,用桑叶、杏仁、玉竹、沙参、梨皮、香豉等药,侧重气分治疗。

  • 麦冬饮子

    《不居集》上集卷二十五方。麦门冬、黄芪各一钱,人参、当归、生地黄各五分,五味子十粒。水煎服。治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血后亡津而致口渴者。

  • 阴虚

    阴分不足、津血亏损的证候。阴虚则生内热,每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消瘦、盗汗、口燥咽干、尿短赤,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等症。治以滋阴为主。若阴虚火旺者,须养阴清热。

  • 白苔黄心舌

    白苔中心渐黄的舌象。为表邪传里之候。若白苔为主,微黄而润者,表证未罢,仍当解表;若黄苔多而焦干者,邪已入里,宜清热或攻下(见《伤寒舌鉴》)。

  • 膀胱主藏津液

    指膀胱有汇集三焦水液的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谓贮藏在膀胱的水液,经肾阳的气化,变成尿液排出体外。

  • 血络论

    《灵枢经》篇名。血络,指郁血的络脉。本篇主要论述奇邪客于血络,在刺络泻血所出现的昏仆、出血不止、局部血肿、面色苍白、心胸烦闷,滞针等意外情况。说明导致这些情况原因,以及指出怎样观察血络进行泻血,掌握刺

  • 暴气

    ①急性病。《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②忿怒暴躁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气象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