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来泄泻

经来泄泻

见《竹林女科证治》。即经行泄泻。详该条。

猜你喜欢

  • 条口

    经穴名。代号ST3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8寸;或于外膝眼与解溪穴连线的中点取穴。另说“在上廉下一寸”(《太平圣惠方》);“膝下五寸许”(《针灸大全》)。布有腓肠

  • 藕汁茯苓饮

    《金匮翼》卷二方。茯苓、炒蒲黄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生藕汁、小蓟根汁、生地黄汁调下。治蓄热吐血。

  • 燥湿化痰

    化痰法之一。治疗湿痰的方法。由于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症见痰白易咯,胸闷恶心,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而腻。用二陈汤等方。

  • 吴澄甫

    【介绍】:见吴元溟条。

  • 耳风毒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风毒受在心经。”多由心肝经血热所致。其症耳内流脓带红色,耳鸣,听力下降等。治宜清热凉血,排脓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等加减。参见聤耳、风耳条。

  • 本草发挥

    药物学著作。4卷。明·徐彦纯撰。书成于明初、本书卷1~3将药物分为金石、草、木、人、兽、虫、鱼、果、米谷和菜共10类,收药270种;卷4为药物总论,内容多录自金、元诸医家著述中对药物的阐析与经验,作者

  • 暴惊

    病证名。小儿突然发惊、啼哭,形气欲脱者,多由小儿气怯,猝见生人,异物,或闻大声巨响,以致精神闷乱,气逆痰聚而致。治以镇惊安神为主,如秘旨安神丸。

  • 暗风

    病名。①见《素问玄机原病式》。指由脏腑失调所致的风阳上亢的疾患,与内风相似。因在不知不觉中自内部逐渐发生,故称“暗”。以头晕目花为主要证候。《医钞类编·头痛门》:“暗风,头旋眼黑,昏眩倦怠,痰涎壅甚,

  • 痰实疟

    疟疾的一种。《诸病源候论·痰实疟候》:“痰实疟者,谓患人胸鬲先有停痰结实,因成疟病,则令人心下胀满,气逆烦呕也。”详痰疟条。

  • 牙痛子

    见《本草原始》。为天仙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