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断前后诸症

经断前后诸症

病证名。指妇女更年期月经将断未断之时,出现一些综合性的病症。多因肾气衰弱,冲任虚损精血不足,以致脏腑经络失于濡养和温煦,临床症状参见更年期综合症条。如见头昏目眩心烦易怒,情志失常,手足心发热,月经量多,或经漏淋沥不断,耳鸣心悸,或潮热汗出,颧红口干等症,为真阴亏损,阳失潜藏,宜滋阴潜阳,用六味地黄汤加龙骨牡蛎、龟板、白芍沙苑蒺藜石决明之类;若见失眠怔忡或情志失常者,为心肾不交,宜滋肾宁心安神,用补心丹;若见畏寒喜暖,腰脊痛,腿软腹冷者,为肾阳不足,冲任督带失于温煦,宜温阳补肾,用右归丸人参破故纸仙茅淫羊藿等;若见神志烦乱善悲欲哭,呵欠频作者,为阴血亏耗,不能濡养五脏,火动内扰之脏躁症,宜甘润滋补,调养心脾,用甘麦大枣汤,酌加枣仁茯神,以安神,竹茹除烦,陈皮理气,或加生地、麦冬以滋心肾之阴,白芍敛肝和脾,黑芝麻以养肝肾而润大肠等,均可随症酌用。

猜你喜欢

  • 脱壳囊痈

    即脱囊之南方俗称。见该条。

  • 对待

    脉诊中,把两种形状、性质相对的脉象并列,作为对比的方法。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大小等。《医原》:“经以浮沉、缓急、大小、滑涩八脉……即于八脉中,分对待、微甚……。”

  • 有身

    出《诗经·大雅》。即妊娠。妇人以身中复有一身,故名。

  • 中痞

    证名。指中焦闭塞不通所致的痞症。《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证并方第四十六》:“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大黄、槟榔、木香等药。参见痞有关条。

  • 便毒

    病名。①指肛门前后生疮。见《医学纲目》卷十九。②指两侧腹股沟及阴部肿痛的病症。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四。本病又名痃、横痃。参见妇人痃条。

  • 风寒束肺

    指风寒外邪侵袭于体表皮毛,内舍于肺,影响肺卫之气的宣通。主要证候有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甚则喘促气急、咯痰清稀、头痛、恶寒、微热、无汗,或只觉恶寒而无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多见于风寒感冒,亦可

  • 金丝矮坨坨

    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金铁锁之别名,详该条。

  • 止念

    气功术语。指习炼气功时要排除妄念,使精神内守。《道乡集》:“修道首在止念。”

  • 左胁痛

    证名。指左侧胁痛。多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肝郁等所致。《医学入门》卷五:“左为怒火与死血,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古萸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汤加黄连、牡蛎、枳壳

  • 大乌头煎

    见《金匮要略》。即乌头煎,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