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五脏病邪的合称。《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在肝,则病两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②指五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即三十六丁。见该条。
①经穴名。位于腹部者,称腹通谷,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部者,称足通谷,属足太阳膀胱经。②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主治心痛,胁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等。艾
即血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详血痢条。
脉象。脉伏而搏指。《素问·经脉别论》:“太阴藏搏,言伏鼓也。”
古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水毒病,……一名水中病。”详水毒条。
病位在内的疾病,用内服药消除之。《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出《褚氏遗书》。即双胎。
【介绍】:明代医家。字若旸。江苏江阴县人。精于医,活人很多,著《医理发微》,佚。
元代医疗机构名称。详见广惠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