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痞胀

痞胀

证名。指胸脘痞满而兼腹胀者。《张氏医通·腹满》:“此得之湿热脾阴,不能统血,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当理脾气,祛湿热,兼养血之剂,如枳实黄连、炮姜、半夏茯苓当归、芍药、阿胶乌梅砂仁之类。”《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酒积杂病,下之过亦作痞。盖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导气,则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矣。”如伤饮食胸痞者,用枳术丸;食后感寒,以致饮食不化者,二陈汤加山楂麦芽神曲虚寒不散,或宽或急,常喜热物者,理中汤加枳实;稍久郁成湿热者,平补枳术丸(见《医学入门·痞满》)。参见、痞满条。

猜你喜欢

  • 足阳明之筋

    足阳明的经筋。《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

  • 惠直堂经验方

    书名。4卷。清·陶承熹、王承勋辑。刊于1759年。本书为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汇编而成。卷1~2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3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4为妇科、儿科验方

  • 人面果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人面子之别名,详该条。

  • 心气不固

    又称心气不收。心藏神、主血脉、主汗液等。心气虚弱不能收敛,可出现心神浮越、精神散乱、健忘易惊、心悸、自汗或动则汗出等证候。治宜补益心气,辅以重镇安神或固涩收敛。

  • 过胸通臂

    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一手按于对侧肩部,另一手握住患侧肘部,使肩关节作内收动作。适用于肩部寒凝气聚等症。

  • 可见性循经反应带

    见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条。

  • 芝麻荄

    见《中国医学大辞典》。为麻秸之别名,详该条。

  • 香椿铃

    见《陕西中药志》。为香椿子之别名。详该条。

  • 蔡谟

    【介绍】:晋代官吏兼懂医术。字道明。陈留考城(今河南开封)人,生平欠详。

  • 脾疟

    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篇》:“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治宜小建中汤、橘皮散等。参见五脏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