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亏虚,水不制火,出现阴火上升的证候。表现为咽干、咽痛、头昏目眩、心烦不眠、耳鸣、健忘、手足心热,或目赤、口舌生疮,舌质嫩红,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补虚清热。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病名。又称消中、痟中、消脾。《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本病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症候,或见小便甜,或因脾胃燥热所致。治宜清胃泻火,滋阴润燥。用白虎汤、抽薪
见《广东新语》。为橄榄之别名,详该条。
见《伤寒直格方论》条。
宋代医官职称,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①出《神农本草经》。为青葙之别名。②出《神农本草经》。为青蒿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齐民要术》。为丁香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2卷。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1641年山东、浙江等省疫病流行,医着以伤寒治法无效,枉死者颇多。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
指药物的气味性能不甚猛烈者。《素问·五常政大论》:“常毒治病,十去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