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瓦韦

瓦韦

《全国中草药汇编》:瓦韦

药材名称瓦韦

拼音Wǎ Wéi

别名剑丹、七星草[北京]、骨牌草、小叶骨牌草、金星草

来源蕨类水龙骨科瓦韦属植物韦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Ching,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除去泥沙,晒干。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止咳。用于尿路感染,肾炎,痢疾,肝炎,眼结膜炎,口腔炎,咽炎,肺热咳嗽,百日咳,咯血,血尿,发背痈疮。

用法用量3~5钱。

备注(1)如下同属植物与前种同等入药:1、小瓦韦(黄瓦韦)Lepisorus macrosphaerus (Bak.)Ching var. asterolepis (Bak.)Ching;2、粤瓦韦(剑丹)Lepisorus obscure-venulosus (Hayata)Ching;3、乌苏里瓦韦金星草)Lepisorus ussuriensis (Regel et Maack)Ching。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瓦韦

药材名称瓦韦

拼音Wǎ Wéi

别名剑丹(《植物名实图考》),七星草、骨牌草(《江苏植药志》),落星草(《浙江民间草药》)。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瓦韦全草。5~8月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不及20厘米。根茎稍粗壮,横走,密被鳞片,下生须根;鳞片黑褐色乃至暗褐色,厚质,线状钻形,基部广卵形。叶自根茎抽出;叶柄短;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18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革质而厚,上面深绿色,有小孔点散布,下面淡绿色,中肋隆起,支脉与细脉呈网孔状,但隐没于叶肉内。孢子囊群生叶背的上半部,圆形而大,黄色,并列于中肋网侧,成2纵列,幼时有盾状鳞片覆盖。

生境分部生于树皮、岩面、屋上。分布长江以南各地。主产江苏、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常多株卷集成团。根茎横生,柱状,外被须根及鳞片;叶线状披针形,土黄色至绿色,皱缩卷曲,沿两边向背面反卷;孢子囊群10~20余个,排列于叶背成2行。味淡弱,根茎味苦。以干燥、绿色、背有棕色孢子囊群者为佳。

性味《浙江民间草药》:"性寒,味淡。"

功能主治利尿,止血。治淋病,痢疾,咳嗽吐血,牙疳。

①《唐本草》:"疗淋。"

②《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酒煎服。"

⑧《江苏植药志》:"有止血作用。"

④《浙江民间草药》:"止咳嗽吐血。"

⑤《中国药植图鉴》:"治痢。"

⑥《广西药植名录》:"利尿。治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复方①治咳嗽吐血:瓦韦叶,刷去孢子囊群,煎汤服。(《浙江民间草药》)

②治走马牙疳:瓦韦连根煅灰存性涂敷。(《浙江民间草药》)

③治小儿惊风:鲜瓦韦一至三两。水煎液冲红糖,每日早晚饭前各服1次。(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眼目星翳:鸡蛋一个,破一头,将瓦韦粗末塞入,用纸封口,煮熟,去草食蛋。(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瓦韦

药材名称瓦韦

拼音Wǎ Wéi

英文名Herb of Thunberg's Lepisorus, Thunberg's Lepisorus

别名剑丹、七星草、骨牌草、小叶骨牌草、七星剑、小舌头草、细骨牌草、大金刀千只眼泡泡草、小肺筋

出处出自《唐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瓦韦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sorus thunbergianus (Kaulf.) Ching[Pleopeltis thunbergiana Kaulf.]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带根茎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株高6-20cm。根茎粗而横生,密被黑色鳞片,下部卵形,向顶部长钻形,边缘有齿。叶远生,有短柄或几无柄;叶片革质,条状披针cm,宽6-13mm,短渐尖或锐尖头,基部渐变狭,楔形,通常无毛或下面偶有1-2鳞片;叶脉不明显,孢子囊群直径约3mm,位于中脉与叶边之间,稍近叶边,彼此接近;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1400m的林中树干、石上或瓦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西南及陕西、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常多株卷集成团。根茎横生,柱状,外被须根及鳞片;叶线状披针形,土黄色至绿色,皱缩卷曲,沿两边向背面反卷;孢子囊群10-20余个,排列于叶背成2行。味淡弱,根茎味苦。以干燥、绿色、背有棕色孢子囊群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脱皮甾酮(ecdysterone)。

药理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所含成分蜕皮甾酮对动物有降低血糖及胆固醇的作用。

性味寒;苦

归经肺;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血。主小儿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痈肿疮疡;毒蛇咬伤;小便淋沥涩痛;尿血;咳嗽咳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性研末撒。

注意凡中寒泄泻者忌用。

各家论述1.《唐本草》:疗淋。

2.《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酒煎服。

3.《江苏药植志》:有止血作用。

4.《浙江民间草药》:止咳嗽吐血。

5.《中国药植图鉴》:治痢。

6.《广西药植名录》:利尿。治蛇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琥珀

    《全国中草药汇编》:琥珀药材名称琥珀拼音Hǔ Pò别名血琥珀、血珀、红琥珀、光珀来源某些松科植物的树脂,埋于地层年久而成的化石样物质。挖出后,除去杂质。性状不规则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

  • 狗仔花

    药材名称狗仔花拼音Gǒu Zǎi Huā别名大叶咸虾花、鲤鱼草来源菊科斑鸠菊属植物咸虾花Vernonia patula (Ait.)Merr.,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用。性味辛、微苦,

  • 南天竹叶

    《中药大辞典》:南天竹叶药材名称南天竹叶拼音Nán Tiān Zhú Yè别名南竹叶(《百草镜》),天竹叶(《上海常用中草药》)。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

  • 常春油麻藤

    药材名称常春油麻藤拼音Chánɡ Chūn Yóu Má Ténɡ英文名Evergreen Mucuna Stem别名牛马藤、大血藤来源为豆科植物常春油麻藤Mu

  • 滇白药子

    药材名称滇白药子拼音Diān Bái Yào Zǐ别名白药子、马蹄细辛、毛狗苔、毛芋头来源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毛芋头薯蓣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kamoonensis Kun

  • 貂尾

    《中药大辞典》:貂尾药材名称貂尾拼音Diāo Wěi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鼬科动物紫貂的尾或皮毛。原形态紫貂,又名:黑貂(《国策》),栗鼠(《尔雅翼)),貂鼠、松狗(《纲目》)。体长38~56厘米,尾

  • 老虎刺

    药材名称老虎刺别名假虎刺、绣花针、三棵针、刺檀香、刺郎果、黑奶奶果来源夹竹桃科老虎刺Carissa spinarum L.,以根入药。生境分部福建、贵州、云南。性味苦、辛,温。功能主治消炎,解热,止痛

  • 三方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方草药材名称三方草别名白郎苔、亚大苔草来源莎草科三方草Carex brownii Tuckerm.,以根入药。生境分部长江流域各省、贵州、河南、西北。性味甘、苦,平。功能主治理气

  • 核桃楸皮

    《中药大辞典》:核桃楸皮药材名称核桃楸皮拼音Hé Tɑo Qiū Pí别名楸树皮(《甘肃中药手册》),楸皮(《中药志》)。出处《中药志》来源为胡桃科植物核桃楸的枝皮或干皮。春、秋采

  • 多足蕨

    药材名称多足蕨拼音Duō Zú Jué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多足蕨和东北多足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podium vulgare L.;Polypodium virginia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