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珍珠草

珍珠草

《中药大辞典》:珍珠草

药材名称珍珠草

拼音Zhēn Zhū Cǎo

别名日开夜闭、十字珍珠草(《生草药性备要》),阴阳草、假油柑(《临证指南》),真珠苹(《纲目拾遗》),鲫鱼草、胡羞羞(《广州植物志》),老鸦珠(《福建民间草药》),夜合珍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落地油柑、小利柑(《陆川本草》),蓇草(《南宁市药物志》),夜合草(《江西民间草药》),山皂角(《贵州民间药物》),叶后珠(《四川中药志》),油柑草(《福建中草药》),鱼鳞草(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大戟科植物叶下珠全草带根全草。夏、秋间采收,晒干。

原形态叶下珠(《植物名实图考》)

一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秃净或近秃净。茎直立,分枝常呈赤色,具翅状纵棱。单叶互生,排成2列,形似复叶;叶片长椭圆形,长5~15毫米,宽2~5毫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下面灰绿色;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小,尖三角形。花单性,雌雄同株,腋生,细小,赤褐色;无柄或具短柄;花萼6枚;花冠缺;雄花2~3朵聚生,雄蕊3,花丝基部合生,药室纵裂;雌花在叶下2列着生,子房3室。蒴果无柄,扁圆形,径约3毫米,赤褐色,表面有鳞状凸起物。种子三角状卵形,淡褐色,有横纹。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路旁、田边。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带根全草,根茎外表浅棕色,有髓;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浅灰棕色。茎粗约2~3毫米,老茎基部灰褐色;茎枝有纵皱,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断,断面中空。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叶片薄而小,灰绿色,皱缩,易脱落。花细小,腋生于叶背之下,多已于缩。有的带有扁圆形亦褐色的果实。气微香,叶味微苦。

化学成分全草含酚性成分、三萜成分。

性味甘苦,凉。

①《植物名实图考》:"性凉。"

②《福建民间草药》:"苦,寒。"

③《南宁市药物志》:"甘苦。"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平肝清热,利水解毒。治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小儿疳积,火眼目翳,口疮头疮,无名肿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治头上生疮仔成堆,痛痒难抵,煎水洗,研末开油搽亦可。"

②《临证指南》:"治小儿诸疳瘦弱,眼欲盲。为末白汤下,或蒸煮鱼肉食。"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瘴气。"

④《福建民间草药》:"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伤。"

⑤《贵州民间药物》:"理气消肿。"

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渗湿利水。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红白痢疾:叶下珠鲜草一至二两。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传染性肝炎:鲜叶下珠一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治小儿疳积,夜盲:叶下珠五至七钱,鸡、猪肝酌量。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痢疾、腹泻

取新鲜全草2~3两,或干品1~2两,洗净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天1剂,早晚分服。小儿酌减;治疗36例,治愈23例,显效12例,无效1例。有的服两次即愈。

②治疗狂犬咬伤

取全草4~6株(小儿酌减)煎服。另用全草同冷饭粒捣敷受伤之处。6例受狂犬咬伤的患者用上法处理后,均安全无恙。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珍珠草

药材名称珍珠草

拼音Zhēn Zhū Cǎo

别名星秀草、羊毛草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植物名实图考》:叶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树芽,叶亦昼开夜合,叶下顺茎结子如粟,生黄熟紫。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珍珠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gina saginoides (L.) Karsten[Sper-gula saginoides L.」

采收和储藏:4-5月间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一年或二年牛小草本,高6cm左右。全株无毛。茎丛生。叶对生;叶片线形,长达15mm,宽0.7-1mm,具1条脉,基部抱茎,合生成短鞘状,先端具短凸尖。花单一,腋生于茎项;花梗直立,长(6)13-23mm;萼片5,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约2mm,先端钝圆,背面具3条脉,边缘及先端白膜质;花瓣5,稀为4,白色,倒卵状长圆表,先端圆,约比萼片短一半或更短,于果期宿存;雄蕊5;花柱5。蒴果椭圆状卵形,与萼片等长,5瓣裂。种子淡褐色,肾状三角形,径0.3-0.4mm,两侧稍扁,背部带浅槽,表面被低微的小突起。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0-3800m的河岸粘泥质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云南。

药理作用100%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有抑菌作用。

性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息风止痉;清热利湿。主破伤风;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复方①治红白痢疾:叶下珠鲜草一至二两。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传染性肝炎:鲜叶下珠一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③治小儿疳积,夜盲:叶下珠五至七钱,鸡、猪肝酌量。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治头上生疮仔成堆,痛痒难抵,煎水洗,研末开油搽亦可。

2.《临证指南》:治小儿诸疳瘦弱,眼欲盲。为未白汤下,或蒸煮鱼肉食。

3.《植物名实图考》:治瘴气。

4.《福建民间草药》: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伤。

5.《贵州民间药物》:理气消肿。

6.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渗湿利水。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

临床应用1.治疗痢疾、腹泻:取新鲜全草2-3两,或干品l-2两,洗净加水50Oml,煎至200ml,每天l剂,早晚分服。小儿酌减。治疗36例,治愈23例,显效12例,无效1例。有的服两次即愈。

2.治疗狂犬咬伤:取全草4-6株(小儿酌减)煎服。另用全草同冷饭粒捣敷受伤之处。6例受狂犬咬伤的患者用上法处理后,均安全无恙。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屈菜根

    《中药大辞典》:白屈菜根药材名称白屈菜根拼音Bái Qū Cài Gēn别名小人血七(《陕西中草药》)。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根。夏季采挖,阴干用。性味味苦涩,性

  • 黑面叶根

    药材名称黑面叶根拼音Hēi Miàn Yè Gēn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黑面叶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生境分部产广西、广东等地。性状干燥根呈圆柱状

  • 大蝎子草

    药材名称大蝎子草拼音Dà Xiē Zi Cǎo别名大荨麻,大荃麻、蝎子草来源荨麻科蝎子草属植物大蝎子草Girardinia palmata (Forsk.) Gaud.,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

  • 过山龙

    《中药大辞典》:过山龙药材名称过山龙拼音Guò Shān Lónɡ别名羊葡萄蔓(《陕西中草药》),草葡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葡萄科植物乌头叶蛇葡萄的根

  • 水老虎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老虎药材名称水老虎别名野香芹、水芙蓉、方茎水芙蓉来源唇形科水老虎Dysophylla benthamiana Hanc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

  • 炙黄芪

    药材名称炙黄芪拼音Zhì Huánɡ Qí英文名RADIX ASTRAGALI PREPARATA来源本品为黄芪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片,直径0.8~3.

  • 《中药大辞典》:橘药材名称橘拼音Jú别名黄橘(《本草图经》)。出处《本经》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成熟果实。原形态①福橘(《泉南杂志》),又名:绿橘(《纲目》),红橘、大红蜜描

  • 石防风

    《中药大辞典》:石防风药材名称石防风拼音Shí Fánɡ Fēnɡ别名珊瑚菜(《纲目》),山葖(《安徽通志》)。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石防风的根。秋、冬采挖根部,洗净晒干

  • 剑叶铁树叶

    药材名称剑叶铁树叶拼音Jiàn Yè Tiě Shù Yè出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龙舌兰科植物剑叶朱蕉的叶。全年可采。原形态剑叶朱蕉,又名:小叶铁树、剑叶

  • 串铃草

    药材名称串铃草拼音Chuàn Línɡ Cǎo别名毛尖茶、野洋芋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串铃草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lomis mongolica Turc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