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濡泄

濡泄

病名。指湿盛伤脾的泄泻。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又称濡泻湿泻洞泄、脾虚泄。《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夫脾为五脏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对金饮子主之。”《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参见洞泄、湿泻条。

猜你喜欢

  • 小儿阴厥

    即小儿寒厥,详小儿厥证、小儿寒厥条。

  • 贾耽

    【生卒】:730~805【介绍】: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天宝(742~755)年间举明经,后官至检校司空左仆射。嗜读书,阴阳杂数无不通晓,尤精地理,著有多种地理图,并有《备急单方》1卷和《

  • 倪涵初疟痢三方

    书名。清·倪涵初手定。撰年不详。倪氏对疟疾、痢疾各拟三方,介绍其适应症及加减用法,处方平易有效。对于痢疾治法,提出忌温补、忌大下、忌发汗、忌分利四忌。本书后刊入《济世专门编》中。

  • 肉皂荚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即肥皂荚,详该条。

  • 建里

    经穴名,代号RN11。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上、下动脉交界处的分支。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食欲不振;以及急慢性胃炎等。直

  • 孟保元

    【介绍】:见孟昶条。

  • 肩后疽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即上搭手。见该条。②出《外科大成》卷二。即肩胛疽。见该条。

  • 朱莹

    【介绍】: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参见朱肯堂条。

  • 绿凤散

    《疡医大全》卷二十四方。鸡蛋一个。入瓦罐内煮三、四滚,取起,用银簪扎三、四十孔,再入罐内,加芫花末一钱,同煮一、二十滚,去药食蛋。治瘰疬、痰核、鱼口、便毒初起。

  • 喜怒

    ①病证名。指容易发怒。出《灵枢·杂病》。即善怒,详该条。②喜与怒的合称。《灵枢·百病始生》:“喜怒不节则伤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