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潮热

潮热

证名。指发热如潮汛之有定时。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张氏医通》卷三:“潮热有作有止,若潮水之来,不失其时,一日一发。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有虚有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其余有潮热者,当审其虚实。若大便坚涩,喜冷畏热,心下幅然,睡卧不着,此皆气盛,所谓实而潮热也,凉膈散、大柴胡辈下之;若胃气消乏,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尫羸,病虽暂去,而五心常有余热,此属虚证,宜逍遥散、小柴胡等加减。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有潮热似疟,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气弱脉弦,服补药不效者,此属饮证,随气而潮,故热亦随饮而潮,于痰饮门求之;气口脉滑,内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者,于伤食门求之。”《寿世保元·发热》:“论男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人参养荣汤;男子气虚,有汗潮热者,以补中益气汤;血虚,无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气虚,无汗潮热者,以人参清肌散;女子血虚,有汗潮热者,以茯苓补心汤;气血两虚,无汗潮热者,以逍遥散。”参见日晡发热、伤寒潮热等条。

猜你喜欢

  • 崔知悌

    【生卒】:约620~?【介绍】:唐代医家。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曾于650~683年间,任中书侍郎、户部尚书。撰《骨蒸病灸方》一卷,已佚。他认为:“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殗殜,亦称伏连,亦曰无辜

  • 灸瘢

    指灸疮脱痂后所留遗的瘢痕。《抱朴子·仙药》:“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灸瘢皆灭,面体玉光。”

  • 经俞

    ①指经穴。杨上善曰:“经俞者,谓经之穴也。”②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素问·水热穴论》:“秋刺经俞。”马莳注:“经俞者,据下节井荥推之,则是各经之经穴俞穴也。”

  • 穿心冷瘘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为井疽破溃所形成的瘘。详井疽条。

  • 胃实热

    见《小儿药证直诀》。即胃气实热。详该条。

  • 治序标本

    辨证论治术语。指治疗次序的先后。根据病气标本缓急决定治疗的先后步骤。有先标后本,或先本后标,或标本兼顾。原则上以治本为先。如标病严重,病势较急,当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标本同治。见《素问·标本病传论》

  • 混障证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谓漫珠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证,赤者易治于白者,赤者怕赤脉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一云混睛证,白睛先赤而后痒痛,迎风有泪,闭涩难开,或时无事,不久亦发,年深则

  • 经行或前或后

    见陈稚泉《妇科心得》。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 三合

    ①运气术语。指主运、司天、年支三者同气相合,故名。《素问·天元纪大论》:“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②经脉表里关系的组合。出《灵枢·经别》。指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相合而言。

  • 卫沉

    【介绍】:见卫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