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针灸

温针灸

又称针柄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猜你喜欢

  • 紫中赤肿干焦舌

    舌边紫,中心赤肿干焦。是阳明里热炽盛,或下后即食酒肉,邪热复聚,治宜攻下泄热(见《伤寒舌鉴》)。

  • 肝痿

    证名。指筋痿。《医宗必读·痿》:“肝痿者,筋痿也。”详筋痿条。

  • 木疡

    病名。出《目经大成》卷二。即木疳。详该条。

  • 促脉

    脉象之一。脉来急促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血气痰食停滞,亦主肿痛。《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

  • 治劳三禁

    出《理虚元鉴》。指治疗虚劳病证,禁用燥烈、伐气、苦寒的药物。

  • 燕子花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蝴蝶花之别名,详该条。

  • 灶中黄土

    出《金匮要略》。即伏龙肝,详该条。

  • 悬雍垂

    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忧恚无言》篇。又名小舌、蒂丁、蒂中、喉花、蒂中、帝中、帝钟。为口腔内软腭游离缘之向下突出者,张口作“啊”音即可见。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

  • 去恶平胃散

    《医醇賸义》卷四方。当归、川芎、桃仁、陈皮、炒苍术、厚朴、砂仁各一钱,炮姜、木香、降香各五分,山楂炭三钱,苏木三分。水煎服。治新产之后,恶露上冲于胃,胸脘痞满,时时作哕。

  • 肺手太阴经病证

    病证名。因手太阴肺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兼痛,厥,掌中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