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注心痛

注心痛

病证名。简称注痛。注亦作疰,又名恶疰心痛。指感触秽浊之气所致的心痛。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医学入门》卷五:“疰痛,卒感恶忤尸疰。素虚者,肾经气上攻,神昏卒倒,苏合香丸。痛引背伛偻者,沉香降气汤五苓散,倍桂,韭汁为丸,小茴煎汤下。素实者,肾火上攻,小承气汤。”《医学从众录·心痛》:“注痛,入山林古墓,感一切异气而痛,其人语言错乱,其脉乍大乍小,左右手若出两人,宜平胃散藿香二钱,入些少麝香服之。”《医学心悟·心痛》:“疰痛者,触冒邪祟,卒尔心痛,面目青暗,或昏愦谵语,……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并主之。”参见中恶心痛

猜你喜欢

  • 津血同源

    津和血均源于饮食精气所化,同属人体的阴液。它们在生理上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参与周身体液的调节,病理上则互相影响。《灵枢·营卫生会》:“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因大汗则津泄,故对失血、贫血者不宜发汗

  • 肉节

    指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

  • 金线吊乌龟

    ①见《杭州药用植物志》。为千金藤之别名。②见《植物名实图考》。为白药子之别名。③见《滇南本草》整理本。为地不容之别名。各详该条。

  • 黄栌木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黄栌,详该条。

  • 内燥

    病证名。由于阴津耗伤而出现的燥证。多在热病后期,或吐泻、出汗、出血过多,损伤津液所致;也有因营养障碍、瘀血内阻,致使津血不能滋润而起。临床表现为骨蒸潮热、心烦口渴、唇舌干燥、皮肤皱裂、毛发不荣、肌肉消

  • 释智宣

    【介绍】:见智宣条。

  • 黑舌

    全舌黑而无苔、无点刺。若中心淡黑湿润而滑者,为里虚已极,宜辛温回阳救逆。若干燥少津,色光亮者,是绛舌之变,为阴虚肾水枯竭,宜甘寒滋阴。若有点有罅,干燥无津,粗涩,则属热极之候,宜大剂清热泻火生津治之,

  • 身体不仁

    证名。指身体肌肤顽痹,不知痛痒冷热的症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医林绳墨》卷六:“有所谓不仁者,谓肌肤麻痹,或周身不知痛痒,如绳扎搏初解之状,皆因正气空虚,而

  • 阮偘(kǎn 侃)

    【介绍】:晋代医生。字德如。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精研本草及医方。

  • 髓空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髓孔,即腰俞,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