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素问·痹论》。①指风寒湿邪外袭皮毛所致的痹证。也有称寒痹者。《医宗必读·痹》:“皮痹者,邪在皮毛。”证见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治宜疏风养血,用秦艽地黄汤、羌活汤、蔓荆实丸等方
病证名。指痰结气逆所致的呃逆。《证治汇补·呃逆》:“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声,脉滑有力。”治宜豁痰利气。可先用盐汤探吐,后用导痰汤。属痰火者,可用牛黄丸、栀连二陈汤。参见呃逆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三方。麻黄(蜜炙)一两,威灵仙八钱,大黄七钱,羌活、白芷、皂角刺、金银花、穿山甲(炙研)、蝉蜕各五钱,防风三钱。先以山羊肉一斤煎汤,取清汤二碗,加黄酒一碗,将药煎至一碗
病证名。小儿头痛,虚证较少。《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分头痛为风寒头痛与内热头痛两类。外感风寒,必先疏散,邪去则痛可除;里热熏蒸,必须清解,热去火降,病自可愈。参见风寒头痛、内热头痛条。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少阴之别。《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本络脉发生病变,可见气逆烦闷,实则小便不通;虚则腰脊疼痛。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遍身痠懒,面色青黄,不思饮食,精神困倦,形容枯槁,此血少无以养胎也,宜四物汤。”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又名肾游风、腿游风。因肾火内蕴,外受风邪,郁蒸肌肤而成。多发于腿胫。症见皮色红肿,形如云片,游走灼痛。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内服双解通圣散或黄连解毒汤。外敷金黄散或用豆
阴阳互相依存,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学说多以互根的观点说明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在生理上或病理上的联系
①《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人中黄一两,雄黄、朱砂各一钱。为末,每服二钱,薄荷、桔梗煎汤送下,日三、夜二次。治疙瘩温,症见头面洪肿,咽嗌堵塞,水药不进。②《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人中黄适量。为细
【介绍】:宋代儿科医生。字思贤。祖籍开封,后迁居杭州。世代为小儿医,观善医术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