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兰台轨范》卷一。即四磨汤,见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六方。黄芩、红花、茯苓、独活、葛根、半夏、羌活、陈皮、甘草、防风、白芷、柴胡、升麻、生姜。水煎服。治痰盛项痛。
【介绍】:南宋医生。生平不详。著《瘴论》2卷。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即血热经行先期。详该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婴孺方》十卷,已佚。
见《中药志》。为银柴胡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小儿疳眼。详该条。
《外科精要》卷下方。黄芪八两,木香、肉桂、沉香、乳香各一两,当归三两,绿豆末四两。为细末,用姜汁绿豆粉糊为丸,熟水送下。治针砭所伤,恶寒发热,脓水不止,肌肉不生,疮口不敛。
①指人中沟。出《灵枢·经脉》,又名水沟。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部,为手足阳明经与督脉交会之处。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膀胱和子宫的参考。②水沟穴的别名,见《针灸资生经》。详水沟条。
【介绍】:见耶律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