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槲皮

槲皮

《中药大辞典》:槲皮

药材名称槲皮

拼音Hú Pí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肘后方》),槲白皮(《崔氏纂要方》)。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树皮

原形态槲树(《纲目》),又名:朴樕(《诗经》),槲樕(《尔雅》郭璞注),金鸡树、大叶栎(《纲目》),槲栎、大叶柞、柞栎。

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直径达1米许。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淡黄色或灰黄色,被灰黄星状柔毛。叶互生,革质或近革质,阔倒卵形至倒卵状楔形,长10~20厘米,亦有达30厘米者,宽6~13厘米或较宽,边缘具4~10对深波状齿或深裂,基部耳形,有时楔形,先端钝,上面深绿色,初有短柔毛,后无毛,下面有灰绵毛及星状毛;侧脉4~10对,直达齿端;叶柄长2~6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大,杯状,包围坚果1/2,鳞片披针形,呈覆瓦状排列,棕红色,薄,向外反卷。坚果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厘米,无毛。花期5~6月。果期10月以后。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阳坡成疏林。分布全国大部地区。

化学成分树皮含鞣质3.70~14.44%。壳斗含鞣质3.41~5.13%。

性味《唐本草》:"味苦。"

功能主治治恶疮,瘰疬,痢疾,肠风下血。

①《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②《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③《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

复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烧末,饮服方寸匕。(《千金方》)

②治毒病下部生疮者:榉皮、槲皮合煮汁如粘糖以导之。(《补缺肘后方》)

③洗诸败烂疮:槲树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乳疮及诸败疮,洗了则敷膏。(《肘后方》赤龙皮汤)

④治一切瘘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尽,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枣许,并涂疮上。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以瘥为度。(《崔氏纂要方》)

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

⑥治一切赤白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食前,温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干姜散)

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槲皮

药材名称槲皮

拼音Hú Pí

别名赤龙皮、槲木皮、槲白皮

出处出自《唐本草》;1.《本草图经》:槲若,木高文余,若,即叶也。与栋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时采其叶并皮用。

2.《纲目》:槲樕,犹觳觫也。栗子绽县,有颤栗之象,故谓之栗;槲叶摇动,有觳觫之态,故曰槲撤也。朴樕者,婆婆蓬然之貌。其树偃蹇,其叶翻芃芃故也,俗称衣物不整者为朴樕,本此。其实木疆,故俗谓之栎僵子。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抱,见《尔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树叶俱似栗,长大粗厚,

来源药材基源: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Quercus dentata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5m,树皮暗灰色,有深沟;小枝粗壮,有槽,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2-5mm。密被棕色绒毛;托轩线状披针形,长1.5cm;叶革质或近革质,倒卵形或长倒卵形,长10-30cm,宽6-20cm,先端渐钝,基部耳形或窄楔形,边缘有4-10对波状裂片或粗齿,幼叶上面疏被柔毛,下面密被星状绒毛,老叶下面绒毛,侧脉4-10对。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长约4cm,轴密被浅黄色绒毛,生于新枝叶腋,花被具灰白色绒毛,雄蕊8-10;雌花序长1-3cm,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子房3室,柱头3。壳斗杯形,包围坚果1/2-2/3,连苞片径达4.5cm,小苞片革质,窄披针形,长约1cm,张开或反卷,红棕色,被褐色丝毛,内面无毛;坚果卵形或宽卵形,直径1.2-1.5cm,高1.5-2.3cm,无毛,柱座高约3mm。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阳坡,或与其他栎类、榉树、马尾松等混生,有时成纯林。

资源分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化学成分槲皮含鞣质3.07%-14.44%,从中已分离得到没食子酸(gallic acid),右旋儿茶清(catechin),右旋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in),儿茶精-(4α→8)-儿茶精[catechin-(4α→8)-catechin],没食子儿茶精-(-4α→8)-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in-(4α→8)-gallocatechin],没食子儿精-(4α→8)-儿茶精[gal-locatechin-(4α→8)-catechin],没食子儿茶精-(4α→6)-儿茶精[gallocatechin-(4α→6)-catechin],3-O-没食子酰表没食子儿茶精-(4α→8)-儿茶精[3-O-galloylepigallocatechin-(4β→8)-catehin]。

性味苦;涩;性平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涩肠;止血。主疮痈肿痛;溃破不敛;瘰疬;痔疮;痢疾;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熬膏或烧灰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 或熬膏敷。

复方①治附骨疽:槲皮烧末,饮服方寸匕。(《千金方万》)②治毒病下部生疮者:榉皮、槲皮合煮计如粘糖以导之。(《补缺肘后方》)③洗诸败烂疮:槲树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乳疮及诸败疮,统了则敷膏。(《肘后方》赤龙皮汤)④治一切瘘疾:槲白皮,切,五升,水八升,煮令泣尽,去滓,再煎成膏,日服枣许,并涂疮上。宜食苜蓿盐饭以助之,以瘥为度。(《崔氏纂要方》)⑤治小儿瘰疬:槲皮,去粗皮,切,煎汤频洗。(《圣惠方》)⑥治一切赤自痢久不差:干姜、槲白皮(姜汁炙五度)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食前,温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干姜散)⑦治赤白久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煎膏和酒服。(《纲目》)

各家论述1.《药性论》:治恶疮,煎汤洗。

2.《唐本草》:水煎浓汁,除蛊及瘘。

3.《纲目》: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山紫菀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紫菀药材名称山紫菀别名硬紫菀、土紫菀、蹄叶紫菀、马蹄紫菀来源菊科橐吾属植物蹄叶橐吾Ligularia fischeri Turcz.的根部。秋季挖根,除去泥土杂质,晒干。性味苦,

  • 土附

    《中药大辞典》:土附药材名称土附拼音Tǔ Fù别名土部、鲈鳢、荡部、荡鱼(《演繁露》),吐哺(《三才藻异》),土鲋鱼(姚可成《食物本草》),菜花鱼(《嘉兴县志》),鲋鱼(《湖州府志》),土鹜

  • 凤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尾草药材名称凤尾草拼音Fènɡ Wěi Cǎo别名鸡脚草、金鸡尾、井口边草、井边凤尾、井栏草、凤尾蕨、五指草来源本品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 五蕊寄生

    药材名称五蕊寄生拼音Wǔ Ruǐ Jì Shēnɡ别名茶树寄生、木波罗寄生、乌榄树寄生、黑榄树寄生、木威子寄生、马檬寄生、(木莽)果寄生、麻檬寄生、杧树寄生、忙果木寄生出处始载于《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 鼋肉

    《中药大辞典》:鼋肉药材名称鼋肉拼音Yuán Ròu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鳖科动物鼋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许"鼋甲"条。性味①《食疗本草》:"微温。&

  • 粗叶木

    药材名称粗叶木拼音Cū Yè Mù英文名Root of Chinese Lasianthus别名白果鸡屎树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粗叶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胡桃壳

    《中药大辞典》:胡桃壳药材名称胡桃壳拼音Hú Táo Ké出处《纲目》来源为胡桃科植物胡桃成熟果实的内果皮。化学成分含6%的戊糖。功能主治治血崩,乳痈,疥癣。《纲目》:&

  • 绿茎槲寄生

    药材名称绿茎槲寄生拼音Lǜ Jīnɡ Hú Jì Shēnɡ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绿茎槲寄生的带叶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scum nudum Danser.采

  • 桃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桃叶药材名称桃叶拼音Táo Yè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的叶。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白花鬼针草

    药材名称白花鬼针草拼音Bái Huā Guǐ Zhēn Cǎo别名金杯银盏、金盏银盆、盲肠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花鬼针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dens pilosa L.var .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