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I,《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时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1、2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又,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粟不复等症(图34)。

图34

猜你喜欢

  • 陷谷

    经穴名。代号ST43。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别名陷骨。输(木)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或于内庭穴上2寸取穴。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静脉网。主治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

  • 肺疟

    病证名。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等。参见五脏疟条。

  • 重颚

    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指小儿上颚肿起如痈,舌难伸缩,口开难合,不能吮乳,甚至阻塞喉部,不能啼哭等。多因口中不洁或胎中受热,热蓄于胃,熏发于口腔所致。可用三棱针将其刺破,拭去汁液或恶血;再用淡盐汤

  • 赤菜

    出《闽书》。为鹿角菜之别名,详该条。

  • 程衍道

    【生卒】:十六世纪下叶至十七世纪中【介绍】:明末至清代医家。字敬通。安徽歙县人。为名医程玠(松崖)之侄孙,初为庠生,学儒兼精医术,治疗多验。曾到江苏求教于名医李中梓。程氏推崇唐代《外台秘要》一书,因念

  • 寒喘丸

    经验方。见《江西中医药》1956.2。砒石二份,豆豉十七份,江米粉一份。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0.09~0.15克,夏季停服。治寒喘。本方由《普济本事方》紫金丹加味而来。

  • 上盛

    ①人体上部邪气盛。《灵枢·卫气》:“上盛则热痛。”②指人迎脉浮盛的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

  • 柴胡退翳丸

    见《银海精微》卷下。即羌活退翳丸,见该条。

  • 案抏

    即案机。抏,音义同玩。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案抏:《索隐》、宋本、中统、游、凌、毛并作‘杌’;王、柯伪‘杭’;凌引一本作‘亢’。《考异》云:《索隐》音玩,

  • 推食指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推拿指南》:“推食指法,此法能和气血,能发汗,用右大指外侧在虎口三关上,向上下推之,男左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