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巴豆叶

巴豆叶

《中药大辞典》:巴豆叶

药材名称巴豆叶

拼音Bā Dòu Yè

别名双眼龙叶(《岭南采药录》),大叶双眼龙叶(《岭南草药志))。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叶片,植物形态详"巴豆"条。

功能主治治疟疾,疮癣,跌打损伤,蛇伤。

①《岭南采药录):"治恶疮,痰核。疮癣,疥癞等疾。"

②《南宁市药物志》:"治蛇伤,理跌打。"

用法用量内凰研末酒冲。1~5厘;或胶囊装。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复方①治疟疾:㈠巴豆叶(研细末)一厘,胶囊装,开水送服。㈡大叶双跟龙叶五厘,尖槟六分。研末用酒冲饮。

②治跌打:巴豆叶三钱,两面针五钱,黑老虎五钱,金耳环三钱,千里马五镇,千斤拔五钱。共为末,姜、葱捣烂,和药末敷伤处。

③治寒湿下坠,下肢浮肿:巴豆叶八钱,煎水熏洗。(选方均出《岭南草药志》)

④治毒蛇咬伤:干巴豆叶研末,每次二分,冷开水冲服。(《中医方药学》)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巴豆叶

药材名称巴豆叶

拼音Bā Dòu Yè

英文名Croton Leaf

别名双眼龙叶、大叶双眼龙叶。

出处出自《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oton tiglium L.

采收和储藏:随采随用,或采后晒干用。

原形态巴豆灌木或小乔木,高2-10m。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毛,老枝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6cm;托叶线形,长2-4mm,早落;叶膜质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5-15cm,宽2.5-8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枚无柄的杯状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齿尖常具小腺体,幼时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后变无毛或在下面被极少数星状毛,干时呈淡黄色。总状花序顶生,长5-14cm,有时达观20cm,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也有全为雄花而无雌花的;苞片钻状,长约2mm;雄花花梗细而短,长3-4mm,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深裂,先端疏生星状毛,裂片卵形,长约2mm;花瓣5,长圆形,与花萼几等大,反卷,内面和边缘生细绵毛;雄蕊15-20,着生花盘边缘,花丝上部被柔毛,花药干时呈黑色;花盘盘状,边缘有浅缺刻;无退化子房;雌花花梗较粗,长2-3mm;花萼5深裂,裂片长圆形,外被星状毛,长约2.5mm;无花瓣;子房倒卵形,密被粗短的星状毛,3室,每室1胚珠,花柱3,每个2深裂。蒴果倒卵形至长圆形,有3钝角,长约2cm,近无毛或被稀疏星状毛,种子3颗,长卵形,背面稍凸,淡黄褐色,长约是1cm,宽6-7mm。花期3-10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野、丘陵地,房屋附近常见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单叶,具柄;叶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7-17cm宽3-7cm,先端长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浅疏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较淡,幼叶两面疏被星状毛,基部具3脉,近柄两侧各具1腺体。气微,有毒。

药理作用巴豆叶的盐水浸出液在体外试验中,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三焦;大肠经

功能主治祛风活血;杀虫解毒。主疟疾;痹证;跌打损伤;缠腰火丹;疮癣;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酒冲,或胶囊装,0.03-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浸酒搽。

各家论述1.《岭南采药录》:治恶疮,痰核,疮癣,疥癞等疾。

2.《南宁市药物志》:治蛇伤,理跌打。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刀豆

    《中国药典》:刀豆药材名称刀豆拼音Dāo Dòu英文名SEMEN CANAVALIE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 gladiata (Jacq.) DC. 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壳及

  • 东紫堇

    药材名称东紫堇拼音Dōnɡ Zǐ Jǐn英文名East Corydalis出处始载于《东北植物检索表》。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东紫堇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buschii

  • 黄花稔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花稔药材名称黄花稔拼音Huánɡ Huā Rěn别名黄花地桃花、地膏药、黄花母、千斤坠、枚叶草、山鸡绸、土黄芪[福建]、细迷马桩棵、素花草来源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白背黄花

  • 薜荔汁

    药材名称薜荔汁拼音Bì Lì Zhī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乳汁。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pumila L.采收和储藏:随时可采。割破茎皮,待乳汁流出后收集。也可取自叶中。原形态常绿攀援

  • 木达地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木达地黄药材名称木达地黄别名马松子、野路葵、野棉花秸来源梧桐科木达地黄Melochia corchorifolia L.,以茎、叶入药。生境分部长江以南及广东。性味淡,平。功能主治

  • 椋子木

    《中药大辞典》:椋子木药材名称椋子木拼音Liánɡ Zǐ Mù出处《唐本草》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心材。原形态椋子木,又名:椋、梾(《尔雅》),松杨、凉木(《本草拾遗》),冬青

  • 心叶兔耳风

    药材名称心叶兔耳风拼音Xīn Yè Tù ěr Fēnɡ别名大一枝箭、小接骨丹、双股箭来源菊科心叶兔耳风Ainsliaea bonatii Beauvd.,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

  • 绢毛苣

    药材名称绢毛苣拼音Juàn Máo Jù别名扫工色尔布(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绢毛苣的全草。7~9月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高4~25厘米

  • 丽江黄芩

    药材名称丽江黄芩别名黄芩来源唇形科丽江黄芩Scutellaria likiangensis Diels,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安胎。更年期红崩:丽江黄芩(醋炒),为末,

  • 红鸡踢香

    《中药大辞典》:红鸡踢香药材名称红鸡踢香拼音Hónɡ Jī Tī Xiānɡ别名金背藤、红面将军、金耳环(《广西药植名录》)。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宜昌胡颓子的茎叶。全年可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