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千金要方》卷五。指小儿上颚肿起如痈,舌难伸缩,口开难合,不能吮乳,甚至阻塞喉部,不能啼哭等。多因口中不洁或胎中受热,热蓄于胃,熏发于口腔所致。可用三棱针将其刺破,拭去汁液或恶血;再用淡盐汤
①神奇外治法之一。用生白矾一两研末,用醋溶化,入面粉取其胶粘,和作小饼,贴两足心,纱布包之一宿,治小儿痰嗽,上气喘急,喉中有拽锯之声音。②小儿推拿方法。《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痰嗽,上气喘急,有升无
《兰室秘藏·眼耳鼻门》方。细辛二分,蔓荆子五分,防风一钱,葛根一钱五分,甘草二钱(一方加黄芪一钱)。为粗末,水煎稍热临卧服。治眼眶紧急,拳毛倒睫,上下眼睑赤烂,睛疼昏昏,昼则冷泪常流,夜则眼涩难开。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又名多骨疽,即附骨疽。见该条。
【生卒】:十七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念庭。栢乡(河北赵县)人。幼读儒书,通天文历算,兼通医术,钻研张仲景之学,撰有《伤寒论本义》(1721年)、《金匮要略本义》(1720年刊行)等书,对仲景之
①五脏的大小、高低、坚脆、端正、偏斜和六腑的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等各为二十五变。《灵枢·本脏》:“五脏者固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
白苔中有黑小斑点的舌象。若黑色斑点能刮净者,为湿热之候;若不能刮净者,里有实热,阴液欲竭(见《伤寒舌鉴》)。
病名。又名久恶疮、恶毒疮、顽疮。①《刘涓子鬼遗方》卷五载“治头疮恶疮骨疽等牛屎熏方”,是指一般顽固的外疡。②《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诸疮生身体……疮痒痛焮肿而疮多汁,身体壮热,谓之恶疮也。”泛指脓液
见《杭州药用植物志》。为元宝草之别名,详该条。
指妊娠三个月以内,因身体情况不宜继续怀孕,或适应计划生育的要求,经内服中药或外用中药等方法达到流产的目的。文献记载有关材料较多,可供参考。如:①汪嘉谟《胎产辑萃》:“妊娠羸瘦或挟疾病,脏腑虚损,气血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