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裘庆元辑。刊于1936年。裘氏在众多的祖国医学文献中,选取较实用的精本、孤本、抄本、未刊稿等九十种分门汇聚辑成。计医经类5种,本草类5种,脉学类3种、伤寒类4种、通治类8种、内科类12种、外科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成》。即肩髃。见该条。
出《素问·血气形志篇》。指循行经过下肢的六条经脉,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证名。指小便浑浊色白。见《素问·至真要大论》。《景岳全书·淋浊》:“溺白证如泔如浆者,亦多属膀胱水道之热,宜导赤散、徙薪饮之类以清之,若无内热而溺白者,多由饮食湿滞,宜小分清饮或苓术二陈汤减去干姜以燥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包括产后心包络痛、产后真心痛。多因素有宿寒,产后体虚,寒搏于血,血凝不行,上冲心之络脉;或气血大虚,寒搏于血,血与寒凝,伤及心经所致。血与寒凝,伤于心之络脉者,亦称心包络痛。
病证名。见《医说》卷五。指误食发丝而成的瘕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如食发成瘕,心腹作痛,咽间如有虫行,欲得油饮,宜香泽油。”其重者,腰痛牵心,发则气绝,心腹膨胀,身体羸瘦,可用雄黄
指阳跷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症。《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难经·二十九难》:“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杂病源流犀烛·阳跷阴跷脉病源流》:“至其为病,阳跷则阴缓而阳急。阳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为菟丝子之别名,详该条。
《串雅内编》卷一方。①麦门冬八两,熟地黄一斤,玄参七钱,五味子一两。水煎,分三次服。治痿症,日久不愈。②熟地黄八两,玄参三两,五味子三钱,山茱萸四钱,牛膝一两。水煎,分二次服。治痿症,服上方见效后,改
①脉搏跳动数次歇止一次。《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②数脉而有歇止。《素问·脉要精微论》:“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