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大脖子药

大脖子药

《中药大辞典》:大脖子药

药材名称大脖子药

拼音Dà Bó Zi Yào

出处《贵州民间草药》

来源苦苣苔科植物歪冠苦苣。秋季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40厘米左右。茎黑紫色,平滑无毛。叶互生,卵圆形,长4~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两侧偏斜不等;无托叶。总状花序顶生,小花多数;萼钟形,5齿裂;花冠蓝色,2唇形,上唇短,2裂,下唇长,3裂;雄蕊2,内藏,着生于花冠上,花药粘合;蛛蕊花柱细长,伸出,柱头头状,2裂,子房上位。蒴果膜质,包藏于萼内。种子多数。花期夏、秋。

生境分部生于路旁石缝中。分布我国西南各地。

性味性平,味微咸。

功能主治治甲状腺肿大.以大脖子药六两,泡酒服,并搽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脖子药

药材名称大脖子药

拼音Dà Bó Zi Yào

英文名Root of Oblique Rhychoglossum

别名珍珠;半边脸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歪冠苦苣苔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ynchoglossum obliquum B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歪冠苦苣苔 多年生草本。茎稍肉质,高(10-)18-60。叶互生;叶柄长0.5-4cm;叶片草质,斜椭圆状卵形或斜椭圆形,长4-12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不对称,一侧半心形,一侧棒形,全缘,无毛或下面脉上疏被短毛。花序长3-12cm,顶生花序有多花,花梗长约3mm;苞片线形,长约3mm,常常蓝色;花萼短筒形,长约4.5mm,5裂近中部,裂片三角形;花冠蓝紫色,长10-15mm,只在内面口部突起处具短毛,其他部分无毛,檐部二唇花,上唇短,2裂,下唇较大,3裂,雄蕊2,位于前方,花丝线形,球形,长约4mm,包于增大的宿存萼内。种子长椭圆球形,长约0.3mm。花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900-2200m的山地林中或水沟边潮湿地或林下阴湿处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咸;性平

功能主治软坚散结。主甲状腺肿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浸酒搽患处。

临床应用治甲状腺肿大。以大脖子药六两,泡酒服,并搽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柏勒儿茶

    药材名称柏勒儿茶拼音Bǎi Lè ér Chá来源为豆科柏勒树属植物柏勒树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Forsk) Chiov. 的枝的水煎浸膏。

  • 姜石

    药材名称姜石拼音Jiānɡ Shí别名沙姜石、礓砾、裂姜石出处1.姜石首载于《新修本草》,列玉石部下品谓:“味咸,寒,无毒……生土石间,状如姜。有五种,色白者最良。所在有之

  • 序梗女贞

    药材名称序梗女贞别名苦丁茶[四川]来源木犀科序梗女贞Ligustrum pedunculare Rehd.,春季采叶,潦,闷后作成饼,晒干供药用。同属植物Ligustram aff. strongyl

  • 狗爪樟皮

    药材名称狗爪樟皮拼音Gǒu Zhuǎ Zhānɡ Pí别名臭樟、白香樟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滇润楠的根或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hilus yunnanensis Lec.[M.bracte

  • 五指毛桃根

    药材名称五指毛桃根拼音Wú Zhǐ Máo Táo Gēn别名南芪、土黄芪(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土五加皮(《广西中草药》)。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

  • 山地豆

    药材名称山地豆拼音Shān Dì Dòu别名假花生、大叶青、异果山绿豆、稗豆来源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 (L.) DC.,以全株入药。

  • 朱砂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朱砂莲药材名称朱砂莲拼音Zhū Shā Lián别名背蛇生、躲蛇生来源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朱砂莲Aristolochia cinnabaria C. Y. Cheng,

  • 槐枝

    《中药大辞典》:槐枝药材名称槐枝拼音Huái Zhī别名槐嫩蘖(《唐本草》)。出处《别录》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嫩枝。化学成分含芸香甙。性味《纲目》:"苦,平,无毒。"功能主

  • 降真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降真香药材名称降真香拼音Jiànɡ Zhēn Xiānɡ别名山橘、山油柑来源芸香科山油柑属植物降真香Acronychia pedunculata (L.)Miq.,以根、

  • 梅梗

    《中药大辞典》:梅梗药材名称梅梗拼音Méi Gěnɡ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带叶枝梗。功能主治《道听集》:"治妇人三月久惯小产,梅梗三、五条,煎浓汤饮之,复饮龙眼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