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卷上: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别名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蜀椒3克(炒去汗)干姜12克人参6克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胶胎70毫升,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温服,每次相隔约一小时。药后可饮粥适量。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备注方中蜀椒味辛大热,温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积杀虫;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降逆;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别名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甘草6克人参9克半夏10克生姜15克 蜀椒6克饴糖24克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虚劳,寒饮停在胁下,决决有声,有头上冲皮起,引两乳,腹痛里急,多梦健忘,失精气短,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饴糖,服200毫升。

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9克;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3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重订严氏济生方》: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处方黄耆(去芦)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续断石斛(去根)人参川芎当归(去芦,酒浸)白芍小草各30克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药叹咀。

功能主治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瞋胀,骨肉酸痛,短气喘促,咳嗽痰多,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酸痛,多卧少气。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金匮》卷上: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别名三物大建中汤

处方蜀椒2合(去汗),干姜4两,人参2两。

功能主治补心脾,祛寒气。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或蛔虫为患,脘腹寒痛,呕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现头足状包块,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腹中虫物乘之而动。阴黄。厥逆,脉伏。寒饮升降,心腹剧痛而呕;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挟蛔虫者。

用法用量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注意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虚血热等腹痛忌用。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2.《千金方衍义》:虚寒积聚之治,此方最力,故《千金》效《金匮》用之,其方中人参辅椒、姜温散之法,人皆得之。至于胶饴为助满之首列,而反用以治病呕不能食,是专用助满之味,引领椒、姜、人参为泄满之通使。

3.《医方论》: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4.《金匮要略释义》:《本草经》谓蜀椒主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证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佐以干姜,镇以静而抑之使平。有谓附子驱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火之证,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爱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方名大建中汤者,宜矣。

临床应用1.腹痛呕吐:腹中痛甚则有块,平则无形,每每呕吐酸水。此属中虚,阳气不运。当与大建中汤。党参、蜀椒、干姜金橘饼。

2.蛔虫性肠梗阻:杨某,男,6岁。患蛔虫性肠梗阻,脐腹绞痛,呕吐不能食,呕出蛔虫一条。患儿面色萎黄有虫斑,身体瘦弱,手脚清冷,按其腹部有一肿块如绳团状,舌苔薄白,脉沉细。此中气虚寒,蛔虫内阻。治以温中散寒,祛虫止痛,用大建中汤。西党10g、川椒3g、干姜3g、饴糖30g,加槟榔10g、使君子10g,嘱服2剂。因患儿哭闹不休,进城买药缓不济急,乃先用青葱、老姜切碎捣烂,加胡椒末拌匀,白酒炒热,布包揉熨腹部,冷则加热再熨。肠鸣转气,腹痛渐减。药买到后急煎成汤,分小量多次服,一剂呕吐已止,再剂腹痛消失,并排出蛔虫一百多条。

3.嗜睡:刘某,女,18岁。患病半年。起初胸脘闷痛,渐次困顿喜卧,多眠睡。近一月余来,无论上课或进餐行路时均不自主地入睡,以致辍学。神经科诊断为“发作性睡病”。刻诊精神困顿、时时入睡、呼之蒙昧、胸腹时时窜痛,余无所苦。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缓。此乃脾胃阳衰,中焦寒甚,阳为阴困,不得舒展,阳入于阴则寐;中阳虚衰,阴寒之气攻冲则胸腹窜痛。治拟温中健脾,大健中阳。人参、蜀椒各9k,干姜12k,饴糖30k,水煎服。眼药五剂后,胸腹窜痛消失,嗜睡稍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原方继进五剂,嗜睡大减,精神振作,舌质淡,苔薄,脉沉。更以原法加减服药十余剂,诸恙悉平。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摘录《金匮》卷上

《千金》卷十九: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别名大建中黄耆

处方饴糖半斤,黄耆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2两,生姜8两,大枣20枚。

功能主治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愦愦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失精,惊恐虚乏。

用法用量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摘录《千金》卷十九

《千金》卷十九: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处方甘草2两,人参3两,半夏1升,生姜1斤,蜀椒2合,饴糖8两。

功能主治虚劳寒澼,饮在胁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从一边下,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忽忽多忘。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糖消,服7合。

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3两;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1两。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本《金匮》三物大建中汤,于中除去干姜之守中,易入生姜以散表,更加半夏以运痰,甘草缓急。药虽小变而大义不殊。

摘录《千金》卷十九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别名八味大建中汤

处方黄耆4两,人参2两,大枣20枚(擘),当归2两,桂心6两,生姜1斤,半夏1升(洗),芍药4两,附子1两(炮),甘草2两(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主虚劳气血俱虚,腹中拘急或疼痛,喜温喜按,呼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不温,及阴证发斑。内虚绝,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苦酸疼,不能久立,多梦寤。阴证发斑。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胸背、手足发斑,稀少而微红,如蚊、蚋、虱、蚤咬形状。发黄;兼治下焦虚寒之证。

用法用量八味大建中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注意海藻菘菜、生葱、猪、羊肉、饧、冷水等。

各家论述《伤寒温疫条辨》:方中参、耆所以补中,夏、草所以调中,以此皆脾胃药也;复有归、芍之和血,则外溢之斑,流而不滞;又有桂、附之温中,则失守之火,引而归原。此中营之帜一端,而失位之师,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参、耆、桂、附而治斑,犹兵法之变者也。

摘录《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圣济总录》卷五十: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处方干姜(炮裂)1两半,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大肠虚。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加大枣3枚(去核),饧1块,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1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

《宣明论》卷一: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别名大建中黄耆汤、黄耆建中汤

处方黄耆3两,远志(去心)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炙)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房事过度,气血俱亏,精关不固,少腹急痛,尿频尿精,虚热,自汗或盗汗,形体羸瘦。蛊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使,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日间小剧,至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虚热盗汗,四肢倦怠,百节烦疼,口苦舌涩,心怔短气。

用法用量大建中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一七引《究原方》)、黄耆建中汤(《普济方》卷二一八)。

摘录《宣明论》卷一

女科百问》卷上: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处方白芍6两,黄耆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龙骨2两,人参2两,草(炙)2两,吴术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或寐而汗,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入饴少许,煎1盏,食前温服。

摘录女科百问》卷上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处方苁蓉(酒浸1夕)、肉桂白芍药、甘草人参茯苓鹿茸(蜜炙)、龙骨(煅)各等分。

功能主治滋气养血,充益五脏。主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处方人参(去芦)2两,粉草(炙)2两,龙齿(研)3两,当归(酒洗,去芦)3两,酸枣仁(去皮)3两,黄耆(去芦)3两,白芍药4两,远志(去心)1两半,白茯苓(去皮)1两半,石莲肉(去心)1两半,泽泻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归,小便或赤或白,甚则尿精滑数,夜梦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渐瘦悴,或生虚热,六脉虚弱,或大而软,按之不应。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入饧少许,再煎溶,空心温服,1日2次。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处方人参、桂心、归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饴糖、南枣。

功能主治劳伤阳气,不肯复元,清阳凋丧,闪气疼痛,脘中痞结,经和补调理,右脉濡,来去涩者。虚劳腹痛。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学从众录》引作“加减大建中汤”。

摘录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济生》卷一:大建中汤

药方名称大建中汤

处方黄耆(去芦)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鹿茸(酒蒸)1两,地骨皮(去木)1两,续断1两,石斛(去根)1两,人参1两,川芎1两,当归(去芦,酒浸)1两,白芍药1两,小草1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胀,骨肉酸痛,短气喘咄,痰多咳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痛,多卧少气。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摘录《济生》卷一

猜你喜欢

  • 红升丹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红升丹药方名称红升丹处方朱砂15克雄黄15克水银3克 火消120克白矾30克 皂矾18克制法先将白矾、皂矾、火消研细拌匀,入大铜勺内,加火酒150毫升炖化,一干即起,研细;另将水

  • 流积丸

    药方名称流积丸处方青黛、黄芩、海石、神曲(炒)。功能主治痰积下流,肠虚而泄。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白蜜煎丸

    药方名称白蜜煎丸处方白蜜2升,腊月猪肪1升(去膜),胡麻油半斤(微熟),熟干地黄1升。制法上药合和,入银器中,重汤煎令可丸,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久服令人肥充,好颜色。主虚羸瘦弱,乏气力。用法用量每服

  • 流注汤

    药方名称流注汤处方土茯苓(刮去皮,打碎)4两,龙胆草2钱,贝母3钱,僵蚕3钱,银花3钱,槐花3钱,五倍子3钱,橘红1钱,防己1钱,防风1钱,木通1钱,甘遂7分,皂角子9个。功能主治湿痰流往,漫肿无头,

  • 健脾膏

    《理瀹》:健脾膏药方名称健脾膏处方白术4两,茯苓2两,白芍2两,六神曲2两,麦芽2两,香附2两,当归2两,枳实2两,半夏2两,陈皮、黄连、吴萸、山楂、白蔻仁、益智、黄耆、山药、甘草7钱,党参5钱,广木

  • 茧卤点眼煎

    药方名称茧卤点眼煎处方茧卤1升(青香者),青梅27枚,古文钱21文。制法上以新瓷瓶盛,密封。功能主治眼风赤,热泪,虚肿赤涩痛。用法用量于汤中煮1炊久,取出,经3日后,每以铜箸头取少许点目中,日3-5次

  • 大异香散

    药方名称大异香散别名大异功散处方京三棱半两,蓬术半两,青皮半两,陈皮半两,半夏曲半两,藿香半两,北梗半两,益智仁半两,枳壳(制)半两,香附(炒)半两,甘草(炙)3分。功能主治积聚胀满,早食暮不能食。用

  • 慈姑汤

    药方名称慈姑汤处方山慈菇2钱,苍耳子3钱,当归1两,白芷2钱,王不留行3钱,天花粉3钱。功能主治诸疔疮。用法用量水2碗,煎至1碗,加酒1杯,再煎共1杯服之。必出汗而愈。摘录《洞天奥旨》卷八

  • 香薷缩脾饮

    药方名称香薷缩脾饮处方香薷(三钱) 缩砂(二钱)草果仁(一钱半) 干葛(一钱半)乌梅肉(二钱) 白扁豆(二钱) 炙甘草(二钱)功能主治驱暑和中,除烦止渴。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

  • 化积保中丸

    药方名称化积保中丸处方白术3两,苍术2两,陈皮2两,香附2两,山楂肉4两,神曲1两,半夏1两,萝卜子1两,白芥子1两,黄连1两,三棱7钱,蓬术7钱,青皮7钱,槟榔7钱,砂仁5钱,木香5钱,干漆炭5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