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医官职称。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共2人,以协助太医院高级官员工作,官阶正四品。
出《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即敷药。详该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十四。指因忧思气结,情志不遂而致的瘿病。参见劳瘿条。
病名,鼻漏证之因风邪而发者。《外科启玄》卷七:“二曰风漏,其孔内痒甚是也。”
病名。出《外科理例》卷四。指有头疽生于鬓角,属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二经。由相火妄动,外感风热而发。初起宜服柴胡清肝汤、或鼠粘子汤;脓成者宜服托里消毒散。外治初用二味拔毒散。余证治见有头疽及额疽。
见《外科大成》卷四。即锁脚马。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下田菊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凉粉草之别名。详该条。
朝鲜、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相互交流。十七世纪初,朝鲜出版的一部医学巨著取名《东医宝鉴》。目前在朝鲜和越南等国,都设有东医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