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地黄

地黄

药材名称地黄

拼音Dì Huánɡ

英文名RADIX REHMANNIAE

别名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

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性状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橘黄色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断面观类长方形,排列整齐。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回收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4: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鲜地黄:甘、苦,寒。

生地黄:甘,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9~15g。

贮藏鲜地黄埋在砂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猜你喜欢

  • 羊血

    《中药大辞典》:羊血药材名称羊血拼音Yánɡ Xuè出处《唐本草》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血。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分主要成分(除含水约4/5外)

  • 王孙

    《中药大辞典》:王孙药材名称王孙拼音Wánɡ Sūn别名白功草、长孙、黄孙、黄昏、海孙、蔓延(《别录》),牡蒙(陶弘景),早藕(《本草拾遗,),百节藕(《植物名实图考》)。出处《本经》来源为

  • 鱼尾葵

    药材名称鱼尾葵别名长穗鱼尾葵、董棕、鸡榔、假恍榔来源棕榈科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 Hance,以叶鞘纤维(煅炭备用)、根入药。生境分部我国东南部至西南部。性味微甘、涩,平。功能主治收

  • 环草石斛

    药材名称环草石斛拼音Huán Cǎo Shí Hú英文名Herba Dendrobii Loddigesii别名美花石斛、小环草、 小黄草来源为兰科植物环草石斛Dendr

  • 杉木油

    《中药大辞典》:杉木油药材名称杉木油拼音Shā Mù Yóu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杉科植物杉的木材所沥出的油脂。制法《经验广集》:"用纸糊碗面,以杉木屑堆碗上,取炭火放屑

  • 野猪外肾

    《中药大辞典》:野猪外肾药材名称野猪外肾拼音Yě Zhū Wài Shèn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猪科动物野猪的睾丸。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野猪肉"条。功能主治外肾

  • 皮袋香根

    药材名称皮袋香根拼音Pí Dài Xiānɡ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木兰科植物云南含.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chelia yunnanensis Franch.exFinet et Gagne

  • 大石枣

    药材名称大石枣拼音Dà Shí Zǎo英文名Kansu Crabapple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陇东海棠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kansuensis (

  • 蕨根

    《中药大辞典》:蕨根药材名称蕨根拼音Jué Gēn别名蕨鸡根(《分类草药性》),乌角、小角(《湖南野生植物》)。出处《纲目》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蕨的根茎。秋、冬挖取,洗净,晒干。性味《纲目》:

  • 刺果苏木

    药材名称刺果苏木拼音Cì Guǒ Sū Mù别名忙果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果苏木的叶。夏季采集,晒干。原形态藤状灌木,全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