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本事方》卷四方。黄连四两,生地黄八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麦门冬煎汤送下。治心经有热。
书名。又名《宣明论方》15卷。金·刘完素撰于1172年。卷1~2诸证门,将《素问》一书中的61个病名逐条照原文作了分析和制定处方;卷3~15分为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劳、燥、泄痢、妇人、补养
病证名。①指外感、内伤咳嗽经久不愈者。《济生方·咳嗽》:“外则六淫所伤,内则七情所感,连滞岁月,致伤五脏,遂成劳咳者多矣。”即劳嗽。参见该条。②指劳伤五脏而致者。《医学入门》卷五:“劳咳,五劳虚咳也。
书名。1卷。清·叶霖撰于1897年。这是一部专论伏气病的著作。叶氏依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有关伏气致病的理论,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法,可供临床参考。但作者过于强调和推算运气与发病的关
病名。见《张氏医通》卷八。又名旋螺尖起外障、翳如螺盖、旋螺翳、螺盖翳、旋螺外障。一般由蟹睛结瘢而来。症见“乌珠高而绽起如螺”(《张氏医通》),色青白,或带黑色,影响视力,重者可致盲。类今之角膜葡萄肿。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亦称胎前流血。指妊娠后阴道流血。包括激经、胎漏、胎动不安。详见各条。
出《本草原始》。月经的别名,详月经条。
病名。见《张氏医通·霍乱》。因感受暑热所致。症见身热烦渴,气粗喘闷,上吐下泻,神情躁扰等;甚则昏闷,抽掣,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如热极似阴之候
病证名。指产后恶血入于肝经,出现手足瘈疭,筋挛抽搐的症候。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肝主筋,产后或加郁怒,致败血入于肝,手足瘈疭,筋挛抽搐,有似中风状者是。丹皮散主之(丹皮、防风)。”
【介绍】:清医家。字三桥。尝收集民间方士治病法。与赵学敏《串雅》所集有所不同,乃出其所集,精选编成《串雅补》5卷(1825年),补赵学敏之未备,并附多种效方成药。后世或将其书与赵学敏所著合为《串雅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