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古今医案按

古今医案按

  • 古今医案按

    自叙凡例卷一中风类中伤风中寒伤寒劳复、食复、女劳复、阴阳易卷二温热病瘟疫大头瘟暑湿消渴火霍乱泄泻伤食不食卷三疟痢疟痢呃逆厥痉疝气冲眩晕卷四虚损痨瘵恶寒发热血证衄血下血溺血汗卷五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郁诈病

  • 古今医案按

    书名。10卷。清·俞震纂辑。成书于1778年。卷1~8为内科、杂病;卷9为女科;卷10为外科和幼科。俞氏按语详辨疑似病案,分析同中之异,汇集诸家学说予以发挥,指明诊治关键所在,颇多精辟的见解。解放后有

猜你喜欢

  • 燥火呕吐

    病证名。指呕吐因肺胃有热,复伤燥邪所致者。《症因脉治》卷二:“燥火呕吐之症,喘逆呕吐,吐则气急,呕少难出,口唇干燥,烦渴引饮。”脉多浮数或数大。宜选用清燥汤、葛根石膏汤、门冬知母汤等方。

  • 肩脉

    经脉名。即手太阳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肩脉: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乘手北(背)。是〔动则病:嗌痛,颔种(肿)〕,不可以顾,肩以(似)脱,腨以(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领(颔)〔

  • 蛲虫痢

    病名。指蛲虫等寄生于肠道引起机械性刺激所致的痢疾样腹泻。《张氏医通》卷七:“蛲虫痢,其证腹大,皮肤黄粗,循循戚戚然,……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也。”治疗以杀虫为主。方如化虫丸、乌梅丸、扫虫煎。外用百

  • 生下吐

    儿科病证。出《小儿药证直诀》。指婴儿出生时咽下秽液,内扰于胃,生后当天或次日多次呕吐。将秽液污染的胃内容物吐净后,可自行缓解。

  • 开喉箭

    ①见《湖南药物志》。为朱砂根之别名。②见《分类草药性》。为射干之别名。各详该条。

  • 龙舌三尖刀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卤地菊之别名,详该条。

  • 伤积治法

    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见《幼科类萃》。详调小儿脾胃条。

  • 胃水

    病证名。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因胃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胃失和降,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因而导致脾不散精津,水津内阻而成。临床特征为浮肿,小便闭涩。治宜健胃利水。用胃苓汤。

  • 爬地香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碎米柴之别名,详该条。

  • 喉节

    ①病名。又名喉疖。《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证生于鸠之中,初起如梅核,在喉膈之间,吐不出咽不下,至三日渐上喉节之间,名曰喉节。”治疗须用针刺破,然后以胆硝丹吹入喉中,再内服雄黄化毒丸。②解剖部位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