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喘,指喘嗽;胀,指腹部及肌肤肿胀。喘与胀在病理机制上常互为因果,其关键在于肺、脾机能的异常。《证治准绳·幼科》:“凡喘嗽之证,若小便不利,则必生胀,胀则必生喘。要分标本先后,先喘而后胀者主于肺
【介绍】:见滑寿条。
【介绍】:见滕弘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佛甲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笔筒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喉科指掌》卷四:“此症生于左颊车之下,内热外寒,皮色不变,身发寒热,肿大如鳗鲤瘟……右阴疮生于右颊车下,亦系阴疮,说与前症(指阴疮)相同,治法亦同。”治宜解毒消肿。用普济消毒饮、六味汤等加减。
病名。《喉科秘旨》卷下:“左雀舌因多食煎炒炙煿之物,积毒于胃,故发于舌之旁,似生小舌,位近牙根”。指雀舌之发于舌左者。详雀舌条。
经脉表里相合之名。出《灵枢·经别》。指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相合而言。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漏芦之别名,详该条。
出《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即敷药。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