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金刚散之别名,详该条。
药物剂型之一。把药粉与面粉混合揉和,使之发酵切为块状而成。一般用水煎服。多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曲、半夏曲等。
出《幼科发挥》。即百晬内嗽。详该条。
①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大金钱草之别名。②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连钱草之别名。各详该条。
病名。又称脉痹。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证治准绳·痹》:“热痹者,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痹熻然而闷,肌肉
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于手背腕横纹上当阳池穴与阳溪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心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腹中诸气痛。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
【介绍】:清代医家。字鲁珍。上海人。勤于医业,白日应诊,夜览医书,撰有《沈氏医案》等书。
【介绍】:宋代医家。履贯欠详。撰有《金鉴方》一书,已佚。
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的热势已盛而卫分证仍未消除的病证。症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治宜清热解表,表里两解。
病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又名白虎风、痛风。详历节风、痛风条。